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早前在立法會三讀通過,9月1日生效,屆時可拆牆鬆綁精簡城規、收回土地條例,縮短生地變熟地的時間。甯漢豪在訪問中直言,修例對「北部都會區」發展有幫助,有信心達成未來十年推出3,200公頃熟地目標。至於「北部都會區」心臟地帶的新田科技城,則將於明年進行土地平整,估計2026年有第一批熟地發展。

新田科技城明年土地平整

甯漢豪指「北部都會區」面積大,發展橫跨一段長時間,10年內冀有四成熟地用作發展,要完成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則是長達20年的工程。至於新田科技城,政府2019年開始詳細的工程研究,明年進行土地平整,估計2026年有首批熟地推出。新田600公頃土地中有300公頃用以興建公私營房屋和社區設施,300公頃則為創科用地,「這300公頃(創科用地)要構思用哪種創新模式發展。」

6月初,甯漢豪曾到深圳市南山區考察當地片區發展,當地將整個片區交由一個企業開發及管理,並代表政府收地,除提供現金補償,徵地發展後亦讓原有業主分紅。她說:「如果是(新田科技城)企業園或私樓群開發,這不排除都是一個參考。」不過,她指本港與內地不同,內地有國企、央企參與開發,本港發展商則為私企,是一項挑戰,需要思考。

她認為300公頃創科用地,其實可分為多個企業園交不同企業發展,但有待創科局完成顧問研究,提出土地細分發展哪些創科產業,「創科範疇好闊,希望研究可以細分,例如創科園內數十公頃做生命科技,一些做數據中心等,並按不同產業特性作出批地安排。」

至於發展棕地,她直言是一大挑戰,政府預留70公頃土地興建多層產業大樓安置棕地作業者,首幢產業大廈佔地11公頃,今年內將招標,現正進行意向調查。為加快興建該些大樓容納棕地作業者,政府提出「地花」概念,即未平整土地便提早招標,讓有意發展的企業早些籌措資金,並進行圖則設計等前期工作。

不過,她指部分棕地作業如涉及建造業的大型機械,實無法「上樓」,要研究如何覓地安置。她不排除任何方案,但直言若以綠化地安置會有爭議。

除「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是另一重大造地工程。她表示,今年第四季、即10月至12月,將啟動法定環評程序,向環保署署長提交環評報告,相信開始公眾參與後亦要面對不少爭議。另精簡程序後無須完成規劃大綱圖亦可開始填海工程,預計2025年底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