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戲劇理論家沈鴻鑫認為儘管海派京派對京派京劇兩者風格相異,但始終血脈相通。在上海的舞台上,從來就是海派京劇和京派京劇共存共榮,相映生輝的。他又說上海的觀眾不僅喜歡海派,同時也迷戀京派。最突出的例子是京劇大師梅蘭芳。他在1913年初次到上海演出,看到了上海新式舞台,看到了新舞台演出的新戲,一股「海上新空氣」立刻強烈地感染了他。梅蘭芳在回憶錄裏說:「我第一次到上海表演,是我一生在戲劇方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 他看到上海觀眾喜歡「唱做並重,新穎生動」,立即新排了刀馬旦戲《穆柯寨》加演。

翻查資料,梅蘭芳在1913年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10月31日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等戲,11月16日貼演扎靠戲《穆柯寨》。1914年7月至10月,在北京「翊文社」嘗試創編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把在上海演出期間吸收的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放進劇裏。同年,梅蘭芳再次到上海,演出《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一個多月。他回到北京不久,就啟動了新戲的編排,編演了《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等時裝新戲。1915年4月10日,他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鄧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唸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1916年第三次到上海,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從以上資料,可以明白啟發梅蘭芳不單止是海派京劇,而是整個海派文化,也就是受了上海式西洋化的風氣熏陶,在京派藝術的基礎上,注入新元素,創造出梅派京劇藝術。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