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Box:延展色彩互動學(階段展演)
◆演出營造出迷幻詩意空間。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TechBox 2023:《旅人與聽者》 攝影:Ray Leung
◆演出現場,觀眾可以隨意走動、坐臥,以不同視角體驗。 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一名表演者不時穿梭場地中,引導觀眾目光。 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跨界實驗平台TechBox首個完整作品《旅人與聽者》正在西九自由空間上演中。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與TechBox團隊攜手,從短詩《聆聽者》中攫取意象,將音樂、燈光、布景、影像、表演等元素新穎融合,帶來超現實的詩意之旅。◆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旅人與聽者》是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與TechBox團隊共同進行的新穎舞台實驗。TechBox是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TEA)合作建立的跨界實驗平台,聚焦媒體藝術,不斷拓展演出的形式與可能。2021年時,平台首次展現art TALKS tech節目,與音響設計師、聲音藝術家及專研程式化動能雕塑的藝術家一起研究和創新作品。2022年,TechBox呈現《延展色彩互動學(階段展演)》,與楊嘉輝一起展開劇場實驗。今年的《旅人與聽者》則是基於此作再次發展而成的TechBox平台首個完整作品。

如此聽來,是近年大興的藝術科技大潮催生了TechBox嗎?《旅人與聽者》的策劃人、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製作人(戲劇)李筱怡說,其實早在藝術科技一詞被明確提及前,TechBox的意念已經在發展中了。

拓寬創作邊界

「藝術科技」此一概念並非橫空出世。舞台上,劇場中,藝術與科技向來密不可分。「只是更早期時,我們比較多說『媒體藝術家』,或者『多媒體演出』。」李筱怡說。演出的技術總監、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科藝製作系主任馮海林則打趣道,早在「盤古初開」時,舞台上所有的元素其實都是技術的展現。「例如繪景,在古代都是科技,只是現在變成日常可以接觸到的、不是高科技的東西。」他說,TEA的訓練及學習一直就是在與科技打交道,「我們緊貼最新的科技發展,訓練不同的設計師和製作人員,所發展的就是科技和表演藝術的關係。」

在李筱怡看來,TechBox意在「拓寬」,「之前(藝術家們)是各有各做。媒體藝術家以往多在畫廊、博物館或者多媒體藝術節等發表作品。另一邊廂,我們的劇場中已經有一批有扎實訓練背景和豐富實戰經驗的本地設計師及創作者,只是他們多在傳統一些的作品中發揮。大家是否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場域,去試更多的可能性呢?」

TechBox由此產生,以媒體藝術為語言,讓媒體藝術家、劇場設計師、學院老師和學生一起,有豐沛的時間進行研究醞釀,實驗各種形式與表達。

將媒體藝術與表演藝術相結合,馮海林認為是以往香港少有的方向。「其中一大制約是資源。」畢竟,要將一種科技或是技術系統運用在創作中,所需要的場地、設備、相關的專業人才和技術支援並不簡單,在以往的政府藝術資助框架下也並沒有明確的項目專為此類創作而設。「所以以前呈現到的多媒體藝術,對比我們在國外見到的,可以說是比較『簡約』,其實還沒有做到那個結合的標準。」現在多了對藝術科技的討論,也慢慢有了更多這方面的資助與支持,讓香港藝術家的創作可以更多地往那個方向去思考。而TechBox的產生,對馮海林而言,正是結合了西九與演藝學院雙方的資源與人才來進行實驗。

科技本身是一種創作的語言

在《旅人與聽者》的現場,地板被鋪上軟墊,會自己彈奏的鋼琴、高高堆起的椅子、吊燈……物件陳列其中,被白布看似隨意包裹,整個場地如同超現實的夢境,而觀眾可以或坐或躺或臥,自由選擇角落棲息其中。白布也充當投影幕布的功能,當影像投射在上面,與現場的音樂演奏、燈光氛圍產生奇妙化學反應,營造出朦朧的詩意。

「我們常說,科技、技術它本身可以是一種創作的語言,而不只是一種工具。」李筱怡介紹道,「以往的演出,想到科技,來來去去就是台燈聲、投影。今次的嘗試,我們先拍攝了一些影像,再將其放到劇場中,着重思考的,是它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以往的多媒體演出中,影像多是作為很美的背景,但我們現在試的是,預錄的影像放入現場演出,它如何與表演融合,整個敘事又是否多了不同方法。」

在此過程中,設計師也不再是傳統的服務於藝術家的角色,而亦是創作的主體之一。「比較像是藝術家提出一個概念,整個團隊將此作為主題去研究、發展,大家一起玩。」李筱怡說。

馮海林則認為,和楊嘉輝的合作,對年輕設計師而言是難得的新嘗試。「這次我們並沒有說刻意要放進去什麼技術,而是從設計和概念出發,設計師們如何理解以及去創造出一些東西,大家作為一個團隊去呈現整個圖景。」

他認為TechBox平台最重要的是提供了難得的R&D(研究與發展)的空間。「年輕的設計師們可以將其學習到的東西作一些新嘗試,運用到一個新的呈現中。在傳統的舞台中,他們也許也都用過這些技術的,但是當被放在不同的呈現方式中、不同的觀眾體驗中,要如何來運用這些技術呢,需要時間去試。而在傳統香港的製作模式中,一個星期的時間而已,俗點說是『出到街就贏了』,沒有什麼時間是一個新的工具在手,可以慢慢去找新的可能。TechBox是給了這個時間。」

「從1開始」台燈聲的即興演出

《旅人與聽者》的創作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去年其首階段展演,所呈現的是《延展色彩互動學》。演出從藝術教育家約瑟夫·亞伯斯的經典著作《色彩互動學》發想,將其在平面上對色彩等視覺的探索,延展到立體的空間中,燈光、音樂、音響、影像,互動融合,成為一個長達6小時的即興演出。

《旅人與聽者》則從英國現代文學家Walter de la Mare的著名短詩《聆聽者》獲得靈感,楊嘉輝編寫全新樂曲,以其作為骨幹與框架,再結合燈光、聲音、影像、表演、布景,打造出氣氛神秘的場域。

兩個演出看似截然不同,但其中的創作實驗實則一脈相承。所有的創作者圍繞一個中心理念,將表演當下作為創作現場,以即興的方式呈現出流動的沉浸體驗。

參與了兩個演出的藝術家賴嘉琪,畢業於演藝學院,主修燈光設計。她分享道,以往傳統的製作,演出前燈光設計的工作已經完成,《延展色彩互動學》時的即興演出帶來全新感受。「我未必是一個表演者,我也是一個觀眾。」她說,「我和他們一起在感受整件事,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就反應了某個顏色或是某款燈光效果出來。」演出前整個團隊其實設計了很多元素,但到了表演的當下,嘉琪選擇跟隨自己的感覺。「比如到了第4、5個鐘的時候,我也覺得好累了,做不了任何東西,就會表達更加沉溺些的氣氛。」她笑道。這樣的創作方式更加建基於當下的狀態、感受,「直覺性要強很多」,是為傳統演出設計燈光鮮有體驗的。

同樣畢業於演藝學院並取得音響系統設計藝術學士學位的林頌恒,從TechBox設立之初就參與其中,他分享道,以往做劇場製作,習慣了一開頭已經大概知道整個框架和設計要點,但是和楊嘉輝的兩次合作,直到演出前,都是在一種不間斷的嘗試與醞釀過程中。「開頭很頭疼。」他笑,沒有確切的、具體的東西在手,所有人都在不停嘗試。例如上次的《色彩互動學》,開場前的兩周,團隊仍在被他戲稱為「自修室」的空間中,不停地扔出自己的想法,「整件事在開show前才jam出來。」這種體驗,加上現場演出的即興形式,令得演出開始,反而是創作另一階段的展開。「以前的製作,我們很多是預備好才入台,這次我們也預備了,但入台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不是從0開始,是從1開始。」

《旅人與聽者》

日期:7月22、23日 晚上7時30分

地點:西九文化區 自由空間大盒

不設中場休息,節目期間觀眾可隨意進出大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