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特區政府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簡稱慢病共治計劃)詳情,以特區政府和參加者共同付費的模式,提前篩查和治療慢性疾病,目標對象是45歲或以上未有確診高血壓或糖尿病的香港居民。作為本港公共醫療的重要舉措,計劃秉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有利於保障市民身體健康。同時,特區政府資助市民及早發現和處理慢性疾病,避免病情加重,對減輕公共醫療負擔也有好處。該計劃須務求做到便利市民參與,同時要累積公私合作做好基層醫療的經驗,將來推展至更多的領域。

政府去年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提出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及早識別出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計劃採用政府和參加者共同付費的模式,也就是政府出一部分錢、市民自己出一部分錢。這種模式既能資助市民及早篩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同時也能體現市民對自身健康的承擔,避免計劃遭到濫用。

所謂病向淺中醫,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本港兩大慢性疾病。根據衞生署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糖尿病患者佔全港人口8.5%,高血壓的患病率更高達29.5%,兩者情況普遍且有年輕化趨勢。在這些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中,分別約有37%和41%在接受檢查前並不知道自己患病。透過慢病共治計劃,市民將獲得接受篩查、監察和介入治療的途徑,讓市民及早發現和控制病情,從而預防慢性疾病引致的相關併發症。

隨着人口老化,本港醫療負擔日益加重。2019年香港公共醫療衞生開支佔稅收的比例約為27.1%,為全球最高地區之一。醫衞局局長盧寵茂去年年底表示,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發現患病時,已出現中風、心臟病、腎衰竭或糖尿上眼等併發症。慢病共治計劃目標是及早辨識另外約100萬名隱性患者,及早治療,減少醫療負擔。

慢病共治計劃是發揮公私合作優勢做好基層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要多聽取業界意見完善執行細節,務求計劃能做到便民,產生實效。對私家醫生而言,雖然部分醫生認為每名參與者只能收取合共300多元診金和藥費,資助額偏低,但醫生也應履行社會責任,做好基層醫療服務,才能拓展更多業務,相信大部分私家醫生會積極參與計劃。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指出,本港醫療體制過往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服務佔醫療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而基層醫療卻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斜。隨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日益普遍,公營醫療系統將不勝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會不斷延長。因此,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提出扭轉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未來將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達至重預防、早治療。這一理念無疑是切合香港社會當前需要。期待政府盡快落實好慢病共治計劃,發揮好公私合作的優勢,積極總結經驗完善計劃,務求將來能推廣至精神健康、專科門診等方面,共同為市民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