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少昂與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被稱為第二代嶺南畫派四大名家。16歲時,他跟隨嶺南畫派創始人中的高奇峰習畫,儘管學畫時光只有半年,卻是他邁進畫壇的轉捩時刻。高氏門下中出現了所謂「天風七子」。天風取名是高氏後期居於廣州二沙島之天風樓。
七子有周一峰、張坤儀、葉少秉、何漆園、黃少強、容漱石及趙少昂,其中趙少昂最為年輕。他具有極高的造詣,擅畫花鳥、走獸,兼工山水。既有師承,更刻意創作發前人所未發,其最大特色是將西方水彩畫技法融入國畫當中。
趙少昂在香港創辦嶺南畫苑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弟子包括有歐豪年、林伯墀、林湖奎、梁潔華、何鳳蓮、胡宇基、黃磊生等知名畫家。這位嶺南畫派大師生前榮獲銜頭無數,究其原因,乃源自他對追求藝術的崇高境界,早已超越了世俗間的名與利。
趙少昂藝術成就擅長於詩書畫,三者結合為一。同門吳天任曾稱讚趙少昂在這方面成就堪稱三絕:「繪事自然,兼長書法,詩飄飄有逸氣……其書畫與詩,固將並擅三絕。」拙文旨在書寫趙少昂較少人認知的詩及書兩方面。
關於詩作,主要見於《趙少昂自寫詩》,該作品論述他對香港的印象。內容多寫景、寫物或是紀遊,他經常郊遊寫生,觀察大自然景貌,先後到過沙田望夫山、大嶼山、寶蓮禪寺、大埔等地方,並留下上述地方足跡的詩作。
《過大嶼山》
久有魚山約,今朝願始償。
閒雲千里外,野鶴任飛揚。
《夜宿寶蓮寺》
滌盡浮生慮,心情到此閒。
鐘聲傳忱上,月色滿簾間。
《大埔野鴨人家》
煙水蒼茫夕照明,雨餘人去靜無聲。
鴨兒似解昇平樂,撥掌青波各不驚。
《沙田望夫山》
世傳此是望夫山,望斷天涯人未還。
忍聽鵝聲啼不住,每逢風雨淚斑斑。
值得注意的是,其大部分詩並不是獨立創作,而是在繪畫過程中,把詩作融入畫中。趙少昂老師高奇峰《美感與教化》一文曾提及詩趣,他認為應該將物象引起的聯想,詩文及相關的故事加以引申,融入繪畫中。詩與畫,自古便是一家,同源而分流,從文化載體來說是相通相連。一個畫家描繪的藝術世界必定離不開詩文,兩者自然融合為一,這亦可窺見詩與畫中人與物所彰顯的個人性情寄託。
學詩從名家 古文基礎扎實
承襲師風,趙少昂花了不少時間來學習詩文,亦為此拜師。1932年,27歲的他跟隨被譽為「嶺南儒宗」黃祝蕖學詩。黃祝蕖原名黃榮康,字祝蕖,佛山市三水人。黃氏年少家貧,勤勉好學,精通詩詞古文和駢賦,與香山的黃慈博、南海的黃任恒並稱廣東三黃。他以《詩經》、《左傳》、《楚辭》、《駢文選讀》等古典名著入手教授學生,旨在為他們打下扎實的古文基礎,學生遍布南粵。趙少昂在其指導下敦品勵學,學養漸趨精醇。
關於書法,《趙少昂自寫詩》題款及刊載的詩作都以草書作為行文書體。早期的書法乃繼其師的書風,後來才慢慢自成一家。
據他夫子自道:「早期因不得其法,便胡亂寫成芽菜字,繼而因崇拜老師,便苦臨奇峰師書法,後來得朋友送給一套宋版淳化閣法帖,於是便遍涉各家法度,特別喜臨張芝、王羲之、孫過庭、僧懷素等的草法,最後便參考《名家草字彙》,採集各個獨特的結體字模,運用慣用的山馬毫筆,創造出自己的面目。因為山馬筆太硬,難免骨多肉少,故此便採用薄宣重墨,使其鬆化豐膄,再用扁筆扁鋒,而生輕重變化神韻。」
總括而言,趙少昂以筆墨為作創作的媒介,他認為一支中國的毛筆,可以寫出許多事物,詩意、性靈、閱歷、學問。一幅作品中除了畫面中物象的蘊藉外,還可以體會出詩意、性靈、閱歷、學問,這些與畫家呈現個性相關的因素和應有的修養,而這些也都是他個人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