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俗稱「鵝頸橋」的灣仔堅拿道天橋是本港每日最繁忙的路段之一,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昨日在網誌中表示,路政署由去年底開始分階段重鋪天橋的大部分瀝青路面,今年3月已完成天橋由紅隧出口至霎東街的路面復修工程,其間採用新瀝青鋪路物料,在抗變形、抗老化和抗疲勞方面都較現有瀝青優勝,路政署未來會繼續應用在合適的路段。
堅拿道天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落成,連接黃泥涌峽天橋,北端及紅磡海隧灣仔出口,全長約1.2公里,為雙線至三線雙程分隔道路天橋,由黃泥涌峽天橋北端至近軒尼詩道的路段為混凝土路面,其餘路段則為瀝青路面。由於使用率極高,路面已出現了不同程度損耗。為提升天橋的路面狀況,路政署於去年年底分階段重鋪該天橋大部分瀝青路面。
修復堅拿道天橋路面效果佳
林世雄形容,有關的維修工程「極具挑戰」,為減低對交通影響,維修團隊要盡量安排晚間施工,並事先與相關政府部門詳細協調臨時封路安排。在政府部門協調後,每周只有3日可臨時封路,每次只能於晚上10時至清晨5時封閉其中一條行車線進行維修,而涉及巴士路線使用的支路,工程只能在巴士尾班車開出後才能開展。
一般混凝土澆灌後的護養期至少超過10小時,故難用於維修這路段,因此,維修團隊須物色合適物料,既要符合護養期非常短的要求,亦要有足夠硬度及韌性、方便施工及耐用。為此,路政署透過多種不同方法測試以物色表現較佳的維修物料,在堅拿道天橋混凝土路面上有破損且適合進行測試的不同地點,鋪上不同款的新維修物料進行比較,修補工作完成後密切監察和定期視察測試位置,經反覆驗證,才將測試證實效果理想的物料應用到堅拿道天橋及其他合適的道路構築物。
林世雄指出,路政署致力研究更耐用的鋪路物料,以盡量減少維修工作的頻率。進行是次堅拿道天橋瀝青路面重鋪工程時,亦採用了新瀝青鋪路物料。它是一種較耐用、由較高黏度瀝青油組成的瀝青物料,在抗變形、抗老化和抗疲勞方面都較現有瀝青優勝。新瀝青物料已應用在本港部分繁忙的路段,效果良好。未來,路政署會繼續將其應用在合適的路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