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曾在某電視節目中,看過一齣令人驚艷的舞蹈表演,叫做《只此青綠》。節目中的舞蹈員,穿一身青藍長裙、梳着高髻,柔中帶剛、優雅地翩翩起舞。這齣舞蹈,就好像在觀眾面前,展現着一幅畫那樣。這齣舞蹈的構思,正是源於一幅畫,叫做《千里江山圖》。它是山水畫卷,約12米長,比另一幅曠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還要長一倍,是現存青綠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中國山水畫向來有兩大體系,一個叫做青綠山水畫派,另一個是純用墨來畫的,叫做水墨山水畫派。在宋代,青綠山水畫本不流行,但在宋徽宗期間,橫空出現了《千里江山圖》,就將青綠山水畫的技巧推至頂峰,而畫這幅畫的王希孟,年才18歲。
這幅畫比《清明上河圖》還要珍貴,但知名度卻不及它,原因是它很少對外展出,甚至很少人聽過。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只公開展示過4次,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到底為什麼此畫如此珍貴?
若一看這《千里江山圖》,會即時發覺畫中的綠色和藍色特別亮麗,好像會發光一樣。不錯!它的顏色,就是它珍貴之處。據專家研究,此畫沒有合成顏料、沒有水的痕跡。這幅畫在絹布上的畫卷,用的全部是礦物質的顏色,當中的青綠色,都是從寶石提煉出來。顏料主要來自天然礦物質:石青、石綠,將原材料磨成粉末,再為畫上色。當中有畫師的心思,也有寶石的璀璨,令人一眼看去,就有種寶石般亮麗的感覺。時至今天,我們看到的光澤,其實是寶石的光澤,在古時,它是代表江山永固、千年不褪色。
雖說想江山永固、千年不褪色,但是北宋已經滅亡了,朝代也已更替,所以畫也始終會褪色的。《千里江山圖》用的是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輾轉流傳近千年,也是歷盡滄桑。時間久了,調色的膠亦都失去一些黏性,以至每打開一次,顏料的顆粒就會脫落一點,長遠就會愈看愈少了。
由於「開卷有損」,為了保護這幅畫,故宮博物院視之為鎮宮之寶,普通觀眾看不到這幅畫,連古畫研究專家也很難看到其真容。
畫家才情橫溢 師從宋徽宗
再說說王希孟,當時18歲的他,只是宋徽宗一個宮廷繪畫學院的生員,微不足道。他入學時只有13歲,3年後畢業,但畫院考試不合格,於是被派去檔案館做些謄寫文書、整理資料等工作。但是他心有不甘,仍熱衷繪畫,一有時間就畫,畫好就託人送給宋徽宗看。當時肯幫他送畫的,就是北宋權臣蔡京。經過蔡京多次幫忙,終於令宋徽宗留意到這位天才少年,並收他為入室弟子,親自教授他畫畫技巧。
有了皇帝為師,王希孟更加拚搏。他希望為皇帝畫一幅江山圖,而他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這幅長卷巨作。他雖才情橫溢,不過此畫完成後,他並沒有好像一般書畫作家那樣簽名蓋印。因《千里江山圖》是在皇帝指導下完成,所以他無權署名。皇帝又將此畫賜給寵臣蔡京,蔡京又在此畫上題寫了跋,把畫家的名字、年齡也寫上,這樣才令後世知道真相。
天妒英才 死因紛紜
據專家說,此畫在青綠山水畫史的技法和意境營造上,沒有其他作品比它更璀璨奪目。可惜,王希孟英年早逝。他在此幅驚世巨作完成之後兩年,溘然離世。歷史上對他的死有幾種說法:一是王希孟傾盡才情精力去畫這幅畫,耗盡心血,積勞成疾,離開人世;第二個說法是王希孟畫了這幅畫後,得到宋徽宗喜愛,容許他四處遊歷,再尋靈感。誰知他到了民間一遊,發現原來大宋江山並非完美,反而百姓活得十分困苦。他回到宮中,立即畫了幅《千里餓殍圖》,以求直諫。宋徽宗看後大怒,把他賜死。
亦有另一種說法,是他經常使用礦物質作顏料,日子一久,接觸多了就讓他慢性中毒而死。更有一種很多人相信的說法,是根本沒有王希孟此人,因用寶石化煉作顏料,非一般人可以有這財力和身份。所以有人推斷畫家就是宋徽宗本人,王希孟只是杜撰出來的一個人,好讓他自由自在地發揮。
有人說《清明上河圖》畫的是人間,而《千里江山圖》畫的,則是皇帝的江山。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