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對於日本公布的核污水排海計劃,不少核能專家都認為其數據並不完整。還有專家提醒,該計劃依賴的關鍵技術「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並不成熟,日方還選擇與沒有相關經驗的本國企業合作使用該技術,一度隱瞞核污水並未被淨化至符合安全標準的問題,其流程透明度備受質疑。

《紐約時報》引述獨立輻射監測組織「Safecast」首席研究員布朗分析稱,日本排海核污水中除放射性元素氚之外,還有微量的碳-14和碘-129等放射性物質,「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日方提供的數據並不完整,流程也不夠透明。」也有專家指出,東電沒有公布ALPS系統離子交換樹脂過濾芯的更換頻率、水中核素的起始濃度等關鍵數據,且只在儲罐滿載前提取30升樣本進行化驗,依此推算水中的放射元素總量,檢驗準確度難令人信服。

日環保組織:成功證據很有限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核問題高級專員伯尼指出,美國樹脂分離技術領軍企業「Purolite」才是ALPS的最初研發者,但東電卻放棄與其合作,轉投沒有相關經驗的東芝,「展現ALPS效用是東電最重要任務之一,但他們沒有證明系統能成功地大規模運作,至今顯示他們成功的證據很有限。」

中國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林武輝也警告,近年研究發現有機氚進入人體後,停留時間更長,危害也更大。林武輝認為,外界有必要關注核污水放射性元素濃度降低,是因ALPS的過濾效果,還是因被大量海水稀釋,「這問題應如何監管?成功運作的ALPS可降低放射性元素排放總量,但簡單地稀釋只會改變濃度,不會改變排放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