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公院護理獲益良多 病人是最大贏家
香港醫護人手嚴重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醫管局早前推出「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首批約70名護士自4月抵港,分別在各聯網的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參與基礎護理,使本地護士猶如多了「一對專業的幫手」,減輕工作量,短短幾個月兩地護士已建立深厚友誼,互相吸取經驗,獲益良多,病人更是最大的贏家,有病房經理說:「(病人)感到無助時有人伸出援手,病人感受到內地護士的愛心及關懷之情。」第二批100名廣東省護士亦預計在今年底至明年初來港,進一步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昨日醫管局安排幾名首批抵港的廣東省護士及本地護士與傳媒見面,伊利沙伯醫院病房經理(內科)黃美玲指出,參與計劃的內地護士都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與病人及同事溝通沒有隔閡,而且兩地醫療程序有很多共同點,例如會使用同一款高氧治療儀器,因此兩地護士很快就合作無間。以伊利沙伯醫院為例,她坦言該院的工作非常繁忙,內地護士的加入是本地護士及病人的福音,形成三贏局面。
港病人感受內地護士關愛
黃美玲說:「我們很多護理程序不能一個人單獨進行。收症方面由新症入院,要做評估、生命測量,全部並非一個人,真的充裕多了人手。」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有一名病人想上廁所,當時內地護士見狀就主動上前協助,帶病人去廁所,路上亦傳遞一些防跌知識,「該病人之後反映感到好開心,在感到無助時有人伸出援手,感受到內地護士的愛心及關懷之情。」黃美玲笑言:「其他病房都好羨慕有交流護士的病房。」
有7年護理經驗、來自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護士劉佳麗,正在沙田醫院交流,工作兩個月她發現香港本地護士對長者的態度,猶如對待自己的親人,「有部分認知障礙病人照顧難度好大,護士仍抱持愛心及耐心去照顧。例如曾有個婆婆不願配合護理,得悉這名病人鍾意小朋友,護士便給予婆婆一個嬰兒玩偶,令婆婆很高興,而願意接受治療,以盡快出院回家。」
港護士做嚮導 嘗試本地美食
在伊利沙伯醫院交流的廣東省中醫院護士楊敏菲,讚揚本地醫護做到以人為本,細心照顧長者,曾見過一名八旬婆婆因肺炎要用呼吸機,不適難受而心情煩躁,護士知道婆婆喜歡花朵後,特意畫幅花送給她,婆婆見到心情轉好,配合護士工作,「香港護士關注病人心理需求,覺得十分感動。」與本地護士亦相處融洽,曾有本地護士做嚮導,帶她坐渡輪,亦經常獲同事推介,嘗試咖喱牛腩、越南米線等美食。
內地護士也會與病人互動,以楊敏菲為例,她會主動告知病人自己來自廣東省,「病人不會抗拒由我做護理,更有婆婆開心與我分享自己年輕時在內地買樓的經歷。」
在仁濟醫院交流的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護士尚昀晛表示,在港未遇到醫患問題,十分適應工作,讚揚本港醫患關係和諧,曾見有一名突發性腦中風的婆婆,因吞嚥及自理困難要每日做物理治療,他與其他護士每日耐心協助及鼓勵婆婆做訓練,3周後婆婆肌力恢復正常,而婆婆表示很感謝他的照顧,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欣慰。
「他們加入等於多一對專業幫手」
新界東醫院聯網老人科顧問護師史綺雯表示,內地護士來港兩個月已經融入工作,發現他們十分主動學習及提問,亦有確立工作目標並為之努力,她亦讚揚內地護士學歷高、經驗足,「有他們加入等於多了一對好專業的手幫忙負擔工作,令我們的照顧工作更順暢。」
第二批百名廣東護士即將來港
醫管局代理總護理行政經理梁明表示,這批內地護士要先完成80小時網上理論課程,來港後在臨床指導員的指導下,參與臨床護理工作,包括病人評估、傷口護理及健康教育等,完成每周專科實習44小時。
他透露,第二批將有100名廣東省護士,預計在本年底至明年初來港,正與廣東省衞健委磋商有關詳情,他們將先接受網上培訓,並分階段在香港急症和康復病房學習和交流,至於第三批將於明年底到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