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少無障礙通道,輪椅使用者出行需勞師動眾。資料圖片
◆香港傷健協會傷健學院項目幹事伍振熾。
◆經緯青年商會於今年推出「『友』你『椅』靠2023」社會工作計劃。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團體調查觀塘650商舖 僅一成有無障設施

香港面對人口高齡化問題,不少長者隨着年齡增長而行動不便,需要使用輪椅,而殘疾人士出行更需以輪椅代步。為推動及建立一個更共融友善和無障礙的社會,有商會在人口老化情況嚴重的觀塘區實地調查超過650間店舖,結果發現過半數店舖設計難以讓輪椅人士進出,且只有約一成店舖有無障礙設計。而觀塘區僅是這個城市的一個縮影,長者及傷殘人士經常被社會忽視,亦缺乏支援,有輪椅使用者分享經常受歧視的經歷,表示進入商舖時經常不被接納,有食肆根本不想招待他們,直言「想搵間食肆食個飯都好難!」商會則倡議推出「友善對待輪椅使用者」標誌,以識別相關店舖有否無障礙設施和是否友善接待輪椅客。◆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估計,5年後的2028年,本港多達25.3%人口為65歲及以上長者,而不少長者因行動不便需依靠輪椅出行,而該處去年12月發表的統計月刊則指出,至2020年年底的統計顯示,全港有24.4萬名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人士,當中47.4%即115,700人都是輪椅使用者。

連鎖商店未作無障礙表率

不過,社會上對輪椅人士群體的支援仍然不足,經緯青年商會早前便在人口老化嚴重的觀塘舊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區內有多少店舖設有無障礙通道方便輪椅人士,調查了超過650間店舖,類型涵蓋傷健人士的日常所需,亦包括全港首間針對舊區樓宇無障礙設計的非牟利組織。

受經緯青年商會委託進行調查的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於唱昨日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多達53.6%的店舖,設計上難以讓輪椅人士進出,更只有10.8%店舖具有無障礙設計,值得關注的是僅12.5%設置於觀塘舊區的診所設有無障礙設施,而連鎖商店亦只有11.1%有此設計,認為有關連鎖商店應作為「牽頭羊」,惟未能推動不同店舖設置無障礙設施。商會因此呼籲政府有關部門檢視現行尤其是舊區的「暢通無阻通道」設計法規,以及店舖處所的無障礙設施,將本港建立成一個更共融友善和無障礙的城巿。

過來人:與10年前比有進步

本身亦是輪椅使用者的香港傷健協會傷健學院項目幹事伍振熾昨日在記者會上則表示,現時社會對輪椅人士的接納程度與10年前相比,其實有很大的進步,「10年前不是每架巴士都設有無障礙設施,乘車要靠運氣,有時更會日曬雨淋,現在每架巴士都設有無障礙設施,硬件上,無障礙設施確實有所增加。」

不過,他直言不少店舖對輪椅人士仍有誤解,甚至帶有歧視目光。他分享有關經歷指出:「有時候服裝店會擔心不夠空間,輪椅人士會弄髒店舖內的衣服。」另外,外界認為輪椅人士行動笨拙,需要更多空間,如食店的店員會因認為店舖的空間不足,着他到另一間食店用膳,「其實該店舖明明有足夠嘅空間,但由於無斜台等設施畀輪椅入去食肆。有員工更話佢哋唔招待輪椅人士,叫我去第二間。呢啲情況經常發生,想搵間食肆食飯都好艱難!」

經緯青年商會則倡議推出「友善對待輪椅使用者」標誌,涵蓋無障礙設施及員工友善對待,令輪椅人士容易識別相關店舖,以增加出行意慾。此外,商會並建議需要加強店舖員工在照顧入店輪椅人士的培訓,增加他們的同理心以及處理技巧,以促進社會共融。

商會今年推出「『友』你『椅』靠2023」社會工作計劃,並於7月及8月分別舉辦「共融藝術工作坊—圓圈畫」及「共融獨木舟出遊體驗」,以推動共融社會。擔任活動顧問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出,在觀塘等舊區,大部分建築物於1997年前落成,樓齡多數超過30年,「這些處所是在『設計手冊1997』頒布前興建,因此未能完全在無障礙設計上達標,希望業主能夠主動負起社會責任,增加無障礙設施。小街小舖都可以採取一些智慧手法,例如流動斜路,幫助輪椅人士。」他表示會向立法會提出議案,為輪椅使用者爭取更多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