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優化「補充輸入勞工計劃」,容許26個低技術職位如售貨員、收銀員等輸入外勞。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電視節目上重申,在申請輸入勞工前,僱主須先經四周本地招聘,勞工處亦會轉介求職個案,僱主要展現誠意,確保本地就業優先。他表示,低技術和非技術工種絕大多數是本地僱員,外勞只佔少數,工資中位數反映本地勞動市場現況,政府會嚴格把關,確保僱主不可輸入廉價外勞。
對於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勞顧會勞工代表早前開會期間中途離場,抗議政府未有就26個低技術工種的短缺情況提供數據,以及沒有就輸入數目「封頂」,孫玉菡解釋指出,該26個工種流動性大,難以逐個工種獨立提出數據,惟本港勞動人口在過去5年間由368萬人跌至346萬人,當中低技術勞動人口減少約16萬人,輸入外勞只是小部分勞動力,且在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下,相信不會影響本地人就業。
孫玉菡表示,自己曾任勞工處處長,亦是勞顧會主席,因此對勞工代表的立場表示理解,並指未來會以最大誠意與各委員商討、會向公眾及立法會匯報相關數據及情況,亦會找方法保障到本地工人,以及令勞顧會覺得公平、合理。
僱主要展現誠意 確保本地就業優先
他強調,暫准26個工種可輸入外勞兩年,僱主須先經四周本地招聘,勞工處亦會轉介求職者,事後也會核對相關的聘用情況,重申勞工處接獲僱主申請輸入外勞後,不一定批准,「僱主展現到誠意,在盡量聘用本地工人,仍不足以填補短缺時,才會被信納、繼續考慮其申請」,強調政府會嚴格把關。
對於有勞工界擔心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人薪酬待遇,孫玉菡指大部分從事26個職位的都是本地工人,外勞只屬少數,「市場上中位工資是本地工人決定,希望透過供求定律,工資中位數真正反映市場需求。」他表示,理解勞方的擔憂,政府會確保僱主輸入外勞時,也一定要至少提供工資中位數水平,不可聘用廉價勞工,從而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和權益。
廠商會盼各界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
另外,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昨日重申,支持特區政府優化「補充勞工計劃」,以及在建造業、運輸業等行業推出特別計劃。廠商會指出,社會自疫情復常以來,近月本港失業率一直處於低位,但私營機構的空缺卻逾10萬新高。儘管企業已積極嘗試各種可行方法應對,例如改善薪金待遇、降低入職要求、加快數碼轉型等,但仍無法完全解決因人手短缺而引起的種種問題。
廠商會認為,輸入外勞乃緩解當前困局、改善營商環境的權宜之策,加上特區政府審批嚴格,能保障本地就業優先和確保工人收入,相信商界不會濫用機制,盼社會各界能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以開放的態度看待有關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