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信用卡騙案是重災區。金管局公布,今年首5個月收到與詐騙相關的銀行投訴中,約75%是與信用卡未經授權交易有關,其餘25%主要包括即時通訊的釣魚訊息、求職騙案及投資騙案等。金管局昨夥銀行界推出33招提升信用卡客戶保障措施,主要涉及四大範疇,包括客戶自主性、客戶支援、未經授權交易處理及負責任借貸等,當中除了早前已公布的「防盜用7招」外,亦額外加了26招,較矚目的包括信用卡資料代碼化、實體信用卡不顯示卡號等。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昨向銀行發出通函,主要講述「支付卡客戶保障的主要優化措施」,內文提到金管局自去年起諮詢銀行業界,並透過今年初銀行公會成立的專責小組,認為銀行應在上述四大範疇進一步加強對支付卡客戶的保障,因此詳列33招優化措施,冀銀行盡快採取措施以遵守這些要求,而考慮到準備時間,不涉及系統變更的要求將於本月底生效,對於涉及系統變更的要求,銀行應在6個月內、即今年底前符合要求。

部分措施最快月底生效
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操守)區毓麟期望,藉着此措施進一步提升對消費者的保障,並全力打擊欺詐活動。此33項措施是透過「大包圍」方式,以提升對消費者的保障,包括由信用卡出卡及確認信用額安排、交易時需做足交易提示,以至交易認證及安全,及懷疑遇上未經授權交易時細節安排等。其中重點措施包括客戶就較高風險持卡交易收到通知,同時交易通知更清晰,內容需列明交易金額、幣種,以及信用卡名稱等,以便客戶識別可疑交易並立即採取行動。
就交易認證及安全的重點措施方面,區毓麟指銀行需供客戶選擇SMS一次性密碼以外的替代認證方法,同時加強監控欺詐交易,並與客戶就懷疑詐騙交易作額外確認,並推動透過網上銀行檢索卡資料及卡資料代碼化以加強信用卡的安全。區毓麟解釋,簡而言之是推動實體信用卡不顯示卡號,如果客戶發生遺失銀包等情況,拾獲者都無從得知有關信用卡號碼,以加強保障信用卡客戶,至於將卡資料「代碼化」則是為了預防被騙徒獲取有關資料。

「轉數快」轉賬前向客戶發警示
另外,金管局亦聯同其他持份者推出「源頭堵截」措施,包括銀行間訊息交換平台「FINEST」(詳見另稿),以及另外兩項新推合作措施,主要涉及實時詐騙監察和「轉數快」支付交易警示。金管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朱立翹表示,在客戶使用快速支付系統(FPS,轉數快) 轉賬時,如果轉數快識別代號與 「防騙視伏器」數據庫的資料匹配,會在交易進行前向客戶發出警示,相關落實工作(例如修改系統)正在進行中,預計今年底前推出,正在籌備有關宣傳教育工作,零售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均參與此計劃。
至於實時詐騙監察方面,朱立翹指,銀行主動偵測傀儡戶口,以加強盡早識別相關戶口的能力,並警惕騙案的潛在受害人,而為了協助銀行落實措施,金管局本月舉辦第四次「反洗錢合規科技實驗室(AMLab 4)」,匯聚零售銀行、科技公司和業內專家,建立實時詐騙監察,鼓勵採用合規科技和非傳統數據(例如數碼足跡)以幫助客戶識別及採取行動防止詐騙,所有零售銀行今年9月底前須採用一致及協調的方式建立實時詐騙監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