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達(右)及梁潔英表示澳門的外勞與本地員工合作無間,相處融洽。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明 攝

與香港現在的情況一樣,澳門當年引入勞工時,也有「外勞搶飯碗」的聲音,亦有人擔心本地僱員的薪酬受壓。日本城區域總經理陳章達說,經過幾年來的運作,澳門社會漸見外勞紓緩「人手荒」,分擔工作量,對本地僱員、顧客及整個行業也有好處。他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應借鑑澳門經驗,在關口設專用通道予外勞出入境,減省他們過關時間;多宣傳政策,以免出現抗拒情緒。在企業方面,需要為外勞提供足夠的培訓,以及在輸入外勞前向本地員工詳細解釋,讓他們了解聘用外勞絕不影響本地員工薪酬福利。

「不會拉低本地僱員薪金」

與香港擬訂的外勞政策一樣,澳門特區政府規定輸入外勞前,僱主要在勞工處及其他渠道刊登招聘廣告,證明請不到本地人才符合資格申請外勞,審批需時約3個月,而外勞薪酬必須與本地員工相若。

在人數比例方面,澳門特區政府容許企業聘用的本地員工和外勞人數比例為1比1,較香港的2比1寬鬆。陳章達說:「因為要為部分外勞提供住宿或租金津貼,所以聘請外勞的費用較本地員工還高,根本不會拉低本地僱員薪金。」

他直言,當年引入外勞也有「外勞搶飯碗」的聲音,因此該公司下了不少工夫向本地員工進行解說,「要講清楚請唔到本地人,才聘用內地員工。他們來澳門有助分擔本地僱員的工作壓力,不會對本地員工構成負面影響。」

為了加快兩地員工磨合,陳章達在甄選外勞時也十分講究,「當時有不少考慮,包括專門挑懂廣東話的外勞以便溝通,其次是有些外勞即日來回澳門和內地,也有些是住宿舍,公司都要打點一下。」

當年,澳門與珠海薪酬差距較大,吸引了不少內地勞工到澳門工作。該集團招得的外勞多數在一個多月至三個月內已熟習澳門的工作方式,與本地員工在良性競爭下,一些外勞經過幾年努力獲晉升為店長,有助提升整體服務質素。

應設專用通道便利出入境

因應在澳門的經驗,陳章達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在輸入外勞時要做好配套,例如仿效澳門特區政府在關口設立專用通道,方便跨境工作的勞工出入境,減省排隊過關時間。另外,他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應加強宣傳,讓巿民了解人手不足的問題和外勞的價值。

日本城澳門區長梁潔英表示,珠海跨境到澳門極方便,甚至無須交通費就可到達關口,但香港交通費高昂,租房亦不便宜,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