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將獲優化。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日同時通過容許包括收銀、侍應、送貨、售貨及接線生等26個非技術/低技術職位可以輸入外勞,為期兩年。同時,政府會加強向僱主發放申請資訊、精簡核實申請資料的程序,以及優化諮詢勞顧會的工作流程。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期望將僱主提出申請並經勞工處甄別後的審批時間,由目前約5個月縮減至3個月。

在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下,僱主如確實未能在本地聘得合適人手,可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並需經勞顧會審批,但收銀、侍應、送貨、售貨及接線生等26個非技術/低技術職位一般不接受申請。政府決定將計劃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容許該26個職位輸入外勞,為期兩年。同時,政府會加強向僱主發放申請資訊、精簡核實申請資料的程序,以及優化諮詢勞顧會的工作流程。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新計劃將於今年9月前開始接受申請,勞工處會公布績效指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除了建造業及運輸物流業外,很多行業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相信該優化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及處理各行業人手短缺之間能取得平衡。

他強調,優化後仍保留目前一些重要安排,即僱主在提出申請後必須由勞工處安排四星期本地招聘,勞工處亦會就每宗申請作分析及甄別,屆時將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僱主是否有誠意聘請本地工人、在職本地僱員的數目等,且會就每宗個案諮詢勞顧會。」勞工處及勞顧會將一如以往非常嚴格把關,尤其該些行業及工種的要求不高。政府會在推出計劃的兩年期屆滿前適時作出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