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亨站在丁衍庸的畫作前。
◆《無硝煙慘烈戰爭》
◆傅世亨的篆刻作品。
◆傅世亨藏品《松下賞畫》(宋代 劉松年)
◆三拙堂金石書畫會藏《新安派山水》(江注)
◆傅世亨藏品《山水畫》(明代 楊文聰)
◆傅世亨藏品 人物山水冊頁 部分(清代 韋子鈞)
◆傅世亨作品《悟》
◆傅世亨作品《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月光風,草木欣欣》
◆傅世亨作品《墨竹》
◆傅世亨作品《迎月松》
◆現場大部分作品都為傅世亨的學生所收藏。
◆展覽現場

藝術家鮮有將自己的收藏品與作品一起展出,但若是真正愛藝術,又何妨將兩者同時與觀眾分享?篆刻家傅世亨近日以「從藝五十載書畫印及古今書畫名家藏品展」,將他五十年來的書畫印作品及自己的收藏品一同展出,一共百餘幅作品中,半數是他的創作,半數是他的「喜好」,我們或可從中發現藝術家在其漫長從藝生涯中,醉心追尋的美感與境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傅世亨於1973年從中大藝術系畢業,至今剛好五十年。五十年中他在書法、篆刻、繪畫方面不斷鑽研,開班教學桃李滿園,他也流連於古玩街、拍賣行,搜羅了大量「心頭好」。

藏品之中見藝術追求

收藏中年代最悠久的,是宋代四大畫家之一劉松年所作《松下賞畫》。整幅畫沒有題字,但在作品下方的岩石邊,若細心觀察,便可看到有畫家的簽名。「宋代畫家畫樹的境界很高,這幅畫中高聳的松樹,姿態的氣勢與伸展的力量,是我喜歡這幅作品的原因。」傅世亨平時教學生畫畫,都會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的藏品作為教材,這棵大松樹就是很好的典範:「大部分古代畫家畫樹,都會畫得比較纖細,這種粗壯的枝幹是比較難表達的。」畫面中文人在樹下舉辦雅集賞畫,畫中人眼目清晰,黑白分明,與如今畫外賞畫之人相映成趣。

「我的收藏中,真正名畫家的作品不多,這一幅已經算是最大名氣的了」。傅世亨笑言,自己收藏講求隨緣,不刻意尋找,比起作者知名度,更關注作品的藝術性。他收藏每幅作品,必是為畫中某個特色所深深吸引,比如一幅明代楊文聰的《山水畫》:「這幅畫中的樹形、石形,與同代畫家的畫法很不相同,是很獨特的風格,石與山的組合也很罕有。」一幅名不見經傳的《富貴鼎盛》,傅世亨卻看中其中拓印與水墨結合的特色,覺得清雅之中不乏趣味。

藏品之中,傅世亨鍾愛純藝術性的文人畫,如一張江注所作的新安派山水畫,畫中嶙峋山石錯落有致,另有一組清代韋子鈞的人物山水冊頁,每張背後記述了蘇東坡遊赤壁、蘇武牧羊、倪瓚洗桐等故事:「這組畫的構圖、線條、墨色分布、趣味性都處理得很好,屬於精品。」

因展覽覆蓋了傅世亨整個從藝生涯,不少展出作品已經被他的學生或朋友收藏。今次「借」回來展出,學生更在各自藏品旁寫下自己欣賞與收藏的理由,師生情誼與對藝術的共鳴在此中體現。

情誼同藝術代代傳承

而在展覽一隅,亦掛着傅世亨恩師丁衍庸的一幅蘭竹圖,早在新亞藝術系讀書時,傅世亨曾跟隨丁公學習篆刻,一直持續到1978年丁公去世。丁衍庸畫這幅蘭竹圖是課堂示範,蘭竹葉多以中鋒繪就,與其他畫家繪蘭竹的方法很是不同,其落款寫予傅世亨收藏。

近年傅世亨鑽研潑墨作品,多了很多想像空間,但也不失與現實的關聯,他採用先潑墨再繪畫的方法,在意境之中加入內容,如作品《孤舟萬里行》就是在潑墨的留白處,繪上瀑布、河流及一葉扁舟,展現藝術家孤獨求索的狀態。疫情之中,傅世亨也有感而發創作了許多書法作品,如《無硝煙慘烈戰爭》表達災情的嚴重和心情的低沉,寫成之後用火燒紙張的邊緣,達成特殊的效果。

多年來的篆刻作品,亦是今次展覽的重要部分。可以見到對時代的關懷與思考,也融入了他的篆刻創作之中,出現了《棄疾去病》、《病毒無國界》等等作品。「不管是傳統書畫、篆刻還是繪畫,我都希望可以將之向前推進,令之有新意和時代性。」傅世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