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岳衡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隨着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少子化和老齡化成為兩大全球人口結構變化議題,各地都要及早應對。近來香港面臨同樣毛病,問題已經對社會的運作和負荷構成顯著影響,亟需一個長遠、全面的人口戰略,推動社會提高養老水平,同時鼓勵生育、引進人才,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以保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過去,本港的人口政策多聚焦討論人力資源方面,注重勞動力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過,理想的人口政策,不但要看到人力資源推動經濟,更要看到人口自身的需求與福祉。例如在鼓勵生育方面,特區政府一直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避免過多干預,但生育率屢創新低,帶來的副作用逐漸明顯。因為生育重點不在「生」,而在於「育」,生或不生雖然是個人選擇,但養育小孩卻和社會、經濟環境息息相關,而社會、經濟環境的好壞又受政府政策影響,三者環環相扣。要鼓勵生育,方法也並非一味只靠「派糖」,而應該是為市民排除生育障礙,令社會更加適宜生育、適宜居住、適宜發展。為此,政府有必要以宏觀的人口政策作指導,從住房、婚育等多方面為青年人打造宜居環境,同時為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養老措施做好籌劃。
特區政府應通過持續的評估和研究,精準掌握社會需求,繼而推動制訂兼顧本港中長期規劃和貼合民生需要的人口發展政策。人口政策屬長時期及跨範疇的政策,特區政府首先需要從數量、質素、結構、分布狀況等方面,全面衡量本港人口狀況,再以此為基礎,制定宏觀人口政策。政策出台後,更須建立多部門參與的人口政策實施機制,持續評估和推動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對人口政策作動態調整、長遠規劃及長期研究。
為鼓勵市民積極生育,特區政府須完善圍繞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解決青年的事業、居住、照顧長者的難處,為家庭創造有利生育、養育和教育的綜合環境,提高他們的生育意願。鼓勵生育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少子化及老齡化問題,政府應該轉變審慎態度,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考慮到現實情況,相關鼓勵政策應重點聚焦於為青年提供穩定、合理收入的工作,以及為在職育兒家庭提供更多支援。特區政府可設立「育兒假」制度,並支持企業推出生育友好的工作措施,例如允許懷孕女士及初生嬰兒父母在家工作或彈性工作,讓家長能夠妥善照顧子女。
補齊養老服務、醫療服務、退休保障等方面短板,構建長者友好型社會,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方法。一方面特區政府要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公共醫療服務,提高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保障水平,降低長者醫療支出。同時,特區政府也要增加養老服務的供給總量,鼓勵安老行業特別是科技安老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要加強宣導長者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發展,提升長者的社會參與度,增加自我增值和工作機會,讓他們獲得關懷和尊嚴,樂觀地安享晚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