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別墅早年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被活化為「虎豹樂圃」,2019年開始以音樂學院營運,需以社會企業的模式自負盈虧地營運。但去年10月,營運機構宣布經營困難,同年12月把建築物交還予特區政府。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主席林筱魯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年選擇「虎豹音樂基金」把該項目活化為樂圃,很大原因是該基金是建築物的東道主,加深它的特別之處。但是因為在營運時,受疫情影響,加上各方原因導致營運期間常年赤字,原定營運至2025年,營運機構去年提早把項目交還政府。

冀投放資源培訓歷史修復人才

營運法定古蹟景賢里的景賢里文化遺產基金有限公司項目統籌吳文華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該項目單是修復已投放1.8億元,之後每年營運景賢里內的「養生殿」及相關教育項目涉及逾千萬元,日後要自負盈虧是最大挑戰。

她解釋,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及古蹟評級愈高,建築物能改裝的空間愈小,使營運機構要把項目產業化時遇到不少掣肘,增加收支平衡的難度。

她又指,香港雖然有不少保育建築的人才,但大多集中是建築、測量領域的專才,建築物歷史維護的人才較缺乏,希望政府日後投放資源培訓歷史修復人才。

香港大學前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認為,活化保育建築的前提需要以社區為重點,如何繼續服務社區,可以把建築物改造,再賦予新用途,這樣才可彰顯保育的價值,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很多遊客都很喜愛深度遊,為了解每一個社區背後文化,都會選擇慢遊於小街小巷中。」他曾到新加坡考察時,發現當時設有社區重建法,其方式是把整個社區作保育,整區的歷史、氛圍及建築風格均得以保留,效果良好。

他指出,虎豹別墅活化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除了受疫情及交通不便的影響,很大的問題都在於之前營運機構訂立發展計劃時,把虎豹別墅轉化為音樂訓練學院,「這已收窄虎豹別墅的服務人群,只限於學習音樂的人,很難令到別墅有延續性,和原本地區的聯繫性亦不強,面對修繕歷史建築物的龐大開支,難再堅持運營。」

李浩然表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雷生春是成功例子,營運商曾作地區調查,發現雷生春所在的地區人口老化嚴重,因此在向政府提出發展計劃時,把長者定為重點服務對象,最終將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令這個地標式建築融入當區居民生活裏。雷生春周邊開設了很多有關長者服務的商店以及中醫館,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

他建議,政府為虎豹別墅物色營運機構時,應更着重其發展計劃,必須與社區有機結合,才能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