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香港特區政府昨宣布,在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下成功發售接近60億美元等值的美元、歐元及人民幣綠色債券,成為亞洲歷來最大的環境項目債券發行。是次發債獲環球投資者熱烈追捧,共吸引近300億美元等值的認購金額,即是較發行額超額4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這次發行包括首批10年期人民幣債券,有助延長離岸人民幣收益率曲線,以及進一步豐富離岸人民幣產品選擇,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金管局指出,在5月30日舉行網上路演後,這批政府等值近60億美元的綠債在5月31日定價,有關的收益率甚具競爭力。其中,5億美元的3年期債券為4.341%;7.5億美元的5年期債券為4.096%等等。是次發行包括不同貨幣及年期,繼續吸引不同類別的投資者,認購反應熱烈,共吸引接近300億美元等值的認購金額。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人民幣債券的發行額由今年1月時發行的10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50億元人民幣,並首次增設10年期人民幣債券。而對人民幣債券興趣最大的投資者是銀行,佔比達74%,中央銀行、主權基金及國際組織佔比14%。

陳茂波:豐富離岸人民幣產品
陳茂波表示,環球投資者對香港發行綠色債券認購反應熱烈,再次肯定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這次發行包括首批10年期人民幣債券,有助延長離岸人民幣收益率曲線,以及進一步豐富離岸人民幣產品選擇,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他說,「我們會繼續定期發行綠色債券,以推動市場創新和持續發展。」

這批綠色債券是透過於2021年初專為發行綠色債券而設的全球中期票據發行計劃發行,預期於本月7日交收,並於港交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批綠色債券獲標普全球AA+以及惠譽AA-評級,亦獲香港品質保證局頒發「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發行前階段認證。
集資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項目
金管局代表特區政府發行是次綠色債券,募得資金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具環境效益和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提供資金。
據彭博匯編數據,今年1月,香港曾經發行一批以美元、歐元和離岸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總計籌資58億美元,當時已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綠色債券發行交易。隨後香港首次發行數字綠色債券,募集8億港元(折合約1.02億美元),力求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金融中心。
而今次發行的新一批綠債規模達到59.6億美元,是今年第三次的政府綠債發行,規模再破紀錄,成為亞洲史上綠債最大規模的發行項目。
提升港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
事實上,綠債發行有助於香港金融業進一步擴大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由於綠色金融是全球金融業新趨勢,香港政府透過發行官方綠債,去積極參與這一領域,有助於相關債券日後的定價,也促進了相關的發行、交易與運作效率,吸引更多內地及國際投資者,透過香港發行及交易綠色債券,進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地位。
此外,政府發行綠債也有助推動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同時刺激市場對綠色金融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市場,有利於香港金融機構學習先進的綠色金融理念和技術,提升金融業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專業水平,並為銀行、會計、法律、認證等相關的專業及人才帶來需求。
【特稿】香港銳意打造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全球都正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國家亦正朝着「3060」雙碳目標邁進,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也正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自2018年起,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中心之一。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去年3月發表的報告,2021年在香港安排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313億美元,佔亞洲區國際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的三分之一。除債券外,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是另一種增長迅速且日益重要的綠色融資方式。2021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包括債券和貸款)是2020年的4倍,達566億美元。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出加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以及決定成立「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並朝五個方向推進,包括:構建綠色科技生態圈、綠色金融應用與創新、綠色認證及國際標準銜接、人才培訓,以及加強與大灣區和國際市場交流合作。
從融資平台上看,港交所已宣布推出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將創新領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資本市場。繼在2018年推出的上市制度改革令香港發展成亞洲領先的生物科技集資市場後,今次在此基礎上增設特專科技章節,將支持更多綠色科技企業公司的集資需要。
加強培育綠色金融人才
從培育人才方面,政府去年底公布推出為期3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推動本地合資格從業員及有志從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工作的人士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培訓,以應對低碳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建議,進一步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100億元,其中50億元用作成立「策略性創科基金」,亦會增加香港對綠色科技科創企業的吸引力。
金發局2月發表《碳中和之路:香港把握碳市場機遇的角色》研究報告提到,香港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及區內綠色金融中心,具備建立多元且國際化的自願碳市場的優勢。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表示,儘管自願碳市場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但全球自願碳市場總值預計到2027年將達171億美元。他相信,香港毗鄰中國內地和東南亞市場的優勢,以及與環球投資者的便捷聯通,能肩負促進國際及內地自願碳市場雙向投資的關鍵角色。
全球綠債發行十年增逾160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綠色債券是企業推動環境永續投資計劃的重要集資工具,根據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全球綠債發行規模自2012年的31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21年已升至5,174億美元,累計發行市值突破1.5萬億美元。換言之,大約10年來,全球發行的綠債規模增長幅度已逾160倍。在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等各種永續議題持續升溫下,未來會吸引更多發行人及投資者加入此波浪潮。CBI預估,2025年綠債每年發行額將達到5萬億美元。

亞洲區綠債發行急起直追
全球在2022年中的存量綠債,規模逾1.6萬億美元,並且分布於全球六大洲、73個國家或地區。當中以歐洲的已發行綠債規模位列全球首位,達到8,916億美元,佔比55%;亞洲則在近年急起直追,綠債規模已達3,211億美元,佔比20%;北美排名第三,綠債規模為2,159億美元,佔比13%。不過,由於2022年美國聯儲局大幅加息,令一眾綠債發行人放緩步伐,惟隨着美國息口將近見頂,近月綠債的發行又見活躍。
從國家或地區來看,在2022年中綠債已發行規模逾千億美元的國家,分別為法國、德國、中國、美國及荷蘭,單是上述五國,已經佔去近半比例,而全球前20大存量規模的國家或地區市場份額佔比達88%。
但以新增綠債發行規模來說,中國正急起直追,2021年全球綠債新增發行國家,為美國和德國佔頭兩位,中國排名上升一位,取代法國成為第三。
實現「淨零排放」投資巨
由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加速,預計未來有愈來愈多的資金投向綠色產業領域,所以綠債的規模只會繼續呈爆炸式上升。CBI首席執行官Sean Kidney呼籲,由現時到2025年,每年需發行5萬億美元的綠債,這是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必要貢獻。麥肯錫一份分析報告表明,全球若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每年至少要有9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