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不當「放生」動物不單會對動物帶來傷害,若「放生」的動物是外來物種,還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動物的生存,破壞當地的食物鏈生態。海峰環保教育基金創辦人郭秀雲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近年胡亂「放生」動物的現象仍存在,甚至有部分寵物主人將難以駕馭的寵物「放歸自然」,破壞當地生物鏈。

郭秀雲表示,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痛苦主要是一些人胡亂「放生」導致,例如將淡水龜「放生」至大海等。雖然這種現象已隨着宣傳教育的普及減少,但取而代之是將外來物種「放生」,尤其是一些外來的寵物。

她透露,最近留意到香港一些喜愛養寵物的人士購買浣熊當寵物,「浣熊不是一般人懂得飼養的動物,這種動物外形上雖然看上去很可愛,但實際上是一種兇猛、難以馴服的動物,我擔心有些人養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駕馭不到,就選擇『放生』,這會對香港的生物鏈造成較大影響。」

由於浣熊屬於南美洲物種,如果將其「放生」至香港的野生環境,會對生物鏈造成破壞,「浣熊本身就比較兇猛,會傷害到其他本地動物,甚至令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愈來愈少,這些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被問及政府計劃修例將「放生」動物列為違法行為並提高罰則,她對此表示認同,「如果是出於宗教儀式需要,我建議可以通過吃齋這些方式來替代『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