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以下的情況?一天,你跟朋友說你想讀哲學,想放棄現時的高薪厚職,去體驗人生,而你朋友卻無法理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甚至罵你浪費時間;當你在生日時收到相架、水杯做禮物,你很無奈,甚至生氣,抱怨朋友送你如此差的禮物。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因為這都是一般人認為沒有用的事情或事物。
究竟什麼才是有用呢?現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會把有用和金錢連上關係。上面三個被認為無用例子的共同點都是無法幫助人掙取金錢,甚至可能要你花費金錢。反之,一些可以讓你掙取金錢的事情,例如努力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為上司東奔西跑,一般人都不會懷疑這些事有沒有用,更沒有人會質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不過有用和無用就能如此簡單的界定嗎?它們的界限真的那麼分明嗎?如果兩者根本無法簡單界定,為什麼我們要受這對概念所束縛呢?
事實上,世俗所謂的「用」只是「器用」,即是以功利的價值標準,來判斷事物是否有用。若符合世俗實用的價值,則屬「有用」;反之便是「無用」。如果我們執着於現實社會的規範,必要追求「有用」來展現自身價值,便會一直受外物控制,終究無法活得自在。
二千多年前,莊子便與惠子對事物的「有用」、「無用」有過爭論。《莊子·內篇·逍遙遊》中提到惠子認為樗樹的枝幹彎曲臃腫,無法用來製造器具,所以沒有用處;莊子則認為正因為樗樹無用,才可以避免遭木匠砍伐,安享天年,這是無用帶來的大用。無用而有大用,似乎自相矛盾,實質意義深遠。
《莊子·人間世》記述了支離疏的故事。支離疏是身體殘缺的人,但他因這種缺陷,在國家徵兵打仗時可免服兵役;在朝廷發糧賑濟病患時,還可以獲得豐厚的救濟。從征戰服役的角度看,支離疏身患殘疾,的確不能為國家所用,這是「無用」;但從全身遠禍的角度看,他反而能「養其身,終其天年」,這是對自己的「大用」。我們往往用慣性的思維看待事物,但其實只要換個角度思考,「無用」也可以變成「有用」。
順應萬物本性 過無拘無束人生
那麼莊子是否認為人應該做到「無用」才能自全呢?那又不然。《莊子·山木》記述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因無所可用而免被砍伐。其後,他借宿於朋友家中,朋友要殺鵝來款待莊子。他家裏兩隻鵝,一隻會叫,一直不會,朋友便叫人宰了不會鳴叫的一隻。於是弟子請教莊子,指大樹和鵝同樣「不材」,但命運截然不同,詢問莊子應當如何自處。
莊子笑言「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隨後又感嘆「似之二非也,故未免乎累」,意思是若然按形勢而遊走於有用、無用之間,看似能避開禍患,卻不免勞神憂心。故此莊子認為應「乘道德而浮遊」,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超越世俗有用、無用的價值觀,這樣才能過着無拘無束的人生。因此,我們若想活得逍遙自在,唯有消除成見,以達至人生的「大用」。
◆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逢星期四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