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美國有一個有趣的醫學研究,發現參與了研究計劃的乳癌病人,倘若在傳統療程之外同時接受團體心理治療和自我催眠治療,會比只接受傳統治療的病人活得更久。一些其他的研究也好像顯示,心境狀況與癌症病人的病況有關。我們生病的狀況跟心理狀態有什麼關聯?今次就和各位討論一下。
人為刺激腦袋 疤痕亦會減少
在實驗室裏,以色列的研究人員Hedva Haykin也有相類的發現。Haykin在顯微鏡之下,察看曾經心臟病發的老鼠的心臟樣本。一部分老鼠的腦袋曾受刺激,被刺激的是負責積極性、正面情緒的部分。研究發現,這些老鼠的心臟在病發後,只在健康的心臟細胞附近留下細微的傷痕;反觀負責正面情緒的腦袋部分沒有被刺激的老鼠,病發後心臟會留有明顯的疤痕。當重複的實驗展示出相同的結果,就不禁讓人猜想,腦袋的狀態,可能會影響我們身體生病得有多嚴重。
早在20世紀初,就有科學家發現把一些皮膚的神經線切斷,能夠遏止發炎的症狀。到了1990年,神經外科醫生Kevin Tracey正在研究一種消炎藥能否幫助腦部處理由中風引起的發炎。實驗中的部分動物其實全身都有發炎,當注射這種藥物進入牠們腦部的時候,研究人員本來預期只有腦部的發炎會好轉;但出乎意料之外,這種藥物對動物的全身都有效用。
為了研究腦袋和身體各部分的關聯,科學家們其後把老鼠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切走。迷走神經包括了十多萬條神經纖維,連接腦部跟肺部、心臟、腸道和各種主要器官。在迷走神經切走以後,抗炎藥物對身體的效用亦隨之而消失,暗示這種「精神」上的連結,可能也會影響身體不同部分的運作。
島葉受到刺激 誘發腸道發炎
近年的研究更加發現,腦部中的下丘腦(hypothalamus)控制了食欲不振、發燒等與感染疾病有關的症狀。當研究人員刺激下丘腦的神經元,就可以引發這些生病的症狀,縱使身體根本沒有受任何病原體感染。
下丘腦之上更有另一個部分稱為島葉(insula),與處理情緒和身體的感官有關。2021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島葉中的神經元會對過往腸道發炎的狀況留有記憶,而刺激那裏的細胞亦會誘發腸道發炎的反應。這可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的腸道特別敏感:在沒有明確病原體的狀況下,他們也會有腸道發炎的症狀。
有了這些的了解,已有科學家在研究如何將它們應用到治療之上。例如可以在頸上裝上微型的儀器,適時地刺激病人的迷走神經,用以應付與自身免疫力相關的疾病。在歐洲的小型臨床測試已經初步顯示,適當地刺激迷走神經有助減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嚴重性。
一直以來,我們其實不時都在懷疑情緒和心理對身體狀態的影響。近年的這些研究,的確為我們開展了新的方向: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我們能夠更全面地治療病人,更好地支援受心理因素影響健康的病人。
◆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