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認為「國家不幸詩家幸」,國家的衰落、社會的動盪、際遇的蹇滯,都會給詩人一種磨煉、一種激勵。春秋時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和杜甫,都有着並不如意的人生;宋代的岳飛與辛棄疾,皆是壯志難酬。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但總有例外的。宋代有位詞人,他自小有「神童」之稱,十四歲入試,被舉薦後更平步青雲,深得皇上賞識,官至宰相,他就是詞集《珠玉詞》的作者——晏殊。
對一般詩人來說,晏殊是幸運的。他少年得志,沒有跌宕的人生,一生就是那麼順風順水,沒有波瀾,也不用在仕途上跌跌撞撞。幸好這樣沒有讓他養成驕縱不羈、奢橫傲慢的性格。相反,他為人謙虛,性格溫和,而且唯賢是舉,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王安石皆出自其門下。
他不喜政治鬥爭,位居高位,更不用擔心生活的壓迫和仕途的變遷,造就了他那雅淡的生活態度。在他的詞曲裏,沒有那些消極頹廢或是奮戰求勝的口號,只有圓潤如珠、溫滑如玉、晶瑩剔透的文采。就以他的一首《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為例,全文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作品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詞中對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流傳千古。有人說:「此兩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它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構成工整的對仗,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此詞之所以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
用修辭學去看此聯,見其基本上用虛字構成。這是不容易的,《詞統》中稱:「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也說:「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既惜花,當然也會惜春。想到美好的春天即將過去,對詩人詞客來說,怎不有悲春之感?燕子秋去春來,反映季節更替,何嘗不是年華的輪轉?昔日一起同賞景致的人呢?又哪裏去了?這很多事物皆會有無可奈何之感。小園香徑,獨自徘徊,也有無可奈何之愁緒。
談到小徑漫步,泛起愁思,我們會想到晏殊的另一篇作品《踏莎行·祖席離歌》,原文是: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相思遍。
「祖席」者,是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叫「祖席」,後來稱設宴餞別的所在就是「祖席」。官至宰相的晏殊,仕途穩順,並無波折。他筆下寫的離愁別緒,總帶着雅致和含蓄。那時天下一統,太平盛世,他是名副其實的「太平宰相」。在政治上他無大建樹,世人稱許的,是他的人品和作品——《珠玉詞》。
晏殊的詞有很多傷春悲秋、無奈流年似水,還有一些哀別離、思無窮之句。好像這首作品,開篇直接入題。講餞別宴席上,驪歌高唱,宴後就要長亭送別。哪怕風塵揚飛,擋住視線,馬上的居人和舟上的離人都不停回首望。因自此後,要登樓遠眺,才可稍解掛念之情。
在晏殊筆下,馬和船都像受到離愁別緒的感染。馬兒會替我隔着樹林哀嘶,船槳輕棹,也會蕩起水波流動。登樓所見,斜陽下平川千里,也像無窮無盡的愁思,如何傳送到天涯海角去?
有人批評,晏殊筆下寫的,是富貴式的閒愁,他並沒有像他的門生范仲淹有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也沒有王安石為改治變革而至死不渝。他的作品是理性成分較重,有着豁達的超然。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就稱讚他:「晏公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大抵詞如其人,人亦如其詞,晏殊的《珠玉詞》,有作品130餘首,風格皆含蓄婉約,沒有大起大落的際遇和大喜大悲的人生,讓他成為「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之一。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