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亮
王正亮,在父親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初中已接觸玄學,後得佛法老師傳授陽宅風水及文王卦。直到2013年,通過禪定悟出與際遇相應之姓名學,依此因緣,公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古代天文學家無疑與現在從事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實在沒有多大的分別。做科研工作,基本五行素質主要分兩類,一類是以臨床,不斷實驗為主軸的「金」,又或者時常喜歡思索事物或人生本源,兼有刻苦耐勞的五行,「土」的特質,而最好的素質亦須有火的發現真相的能力和特質!
例如中大研究罕有症的陳浩然教授,五行「己己丁」,正是其中一種較典型的五行個性素質,就是己與己,表示不怕失敗,重複實驗的耐力,加上丁火的發現能力,亦正是從事科研工作的應有素質。
而今天所公認的主角,元朝的天文學家郭守敬,亦有多種優秀的科研探究的素質。郭守敬,姓名五行組合為己土癸水和甲木,己土喜思考人生本源,有刻苦耐勞的特質,而癸水生甲木,會自強不息,行事井井有條,不怕困難,加上中土之主氣戊土,戊癸化火,有發現真相的本領。
由於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吸收漢族的人才,劉秉忠便是他重用的漢族大臣之一。將國號定為元就是他的主張,劉秉忠還向忽必烈推薦了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個學者家庭裏,他的祖父郭榮學識淵博,對數學和水利都有深入的研究。祖父常常帶着孫兒東看看西摸摸,教他數學,教他技術。郭守敬認真讀書,刻苦鑽研,進步很快,十五六歲時,他曾經看到一幅從石刻上拓印的蓮花漏圖(古代一種計時器),沒用多少時間,他就弄清了它的製造方法和原理。
元世祖統一全國以後,下令要修改曆法,郭守敬和王恂受命主持這項工作。由於原有的天文觀測儀器已經陳舊不堪,難以精確地觀測天象,郭守敬便決定把創製天文儀器的工作放在首位。他說:「曆法的根本在於測驗,而測驗是否精確,首先要有精密的儀器。」
於是,他自己動手創製和改造天文儀器。在3年之中,郭守敬製成了簡儀、圭表、仰儀等10多種天文儀器。
首先,郭守敬大膽地改革了圭表。圭表是我國古代發明的一種測量日影的工具,根據日影變化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等二十四節氣。郭守敬又創製了簡儀。簡儀是一種用來測量日月星座位置的天文儀器,它是郭守敬對西漢落下閎發明的渾儀改造而來的。郭守敬大刀闊斧地把渾儀幾個妨礙視線的活動圓環去掉,又拆除原來作為固定支架的圓環,改用柱子托住,這樣既簡單又實用,故稱簡儀。簡儀製成於1276年,比歐洲發明同樣類型的儀器要早300多年。
郭守敬不僅是一個天文學家,又是一個水利專家,他在水利方面所作的最大貢獻是開鑿了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
1291年至1293年,郭守敬設計和實施了通惠河水利工程。工程解決了通州到北京間繁忙的漕運,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方面都堪稱水利工程的傑作。
有一年,成宗皇帝召郭守敬到上都,商議開鑿鐵幡竿河渠的事。郭守敬認為這個地方降雨量大,年年有山洪暴發,要開鑿河渠,非得有六七十步寬不可。但是,負責官員嫌水利工程費用太大,不接受郭守敬的建議,在施工的時候,將郭守敬提出的寬度縮減了三分之一。結果,第二年大雨一來,山洪兇猛下瀉,淹沒了許多人、畜、房子,差一點把皇帝的行宮也沖毀。成宗皇帝後悔莫及地說:「郭太史(郭守敬)真是神人,當初實在不該不聽他的話呀!」
郭守敬在曆法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主持修訂了《授時曆》。按照《授時曆》,一年的長度是365.2425天,僅與真實數值相差26秒,3,300多年才有一天的誤差,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日曆在精確度上完全一致。《授時曆》還給出了每經1黃道度的晝夜時間變化表格,其平均誤差為0.77分鐘。《授時曆》在測算方法上更加精確:它創用了三次差內插法用於對日月五星運動不均勻改正等的計算上;創用了類似球面三角的方法用於對太陽視緯、黃赤道宿度及白赤道宿度變換的計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修訂精確的《授時曆》,郭守敬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全國範圍內的天文測量工作。無論是從測點的數量,還是從分布的範圍上,都遠遠超過了唐代的僧一行。
1303年,元成宗頒布命令:凡72歲的官員都去職返鄉,唯獨郭守敬以純德實學和為世師法得以繼續留任。郭守敬一生堅持不懈地從事於科學實踐,直到86歲高齡還在進行着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