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中電鐘樓大樓前身為中電總部,經保育和活化後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於今日起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文化館保留原有的紅釉瓷磚外牆、玻璃窗和窗花等,內設三個展覽,展出多個珍貴文物,包括鐘樓原裝鐘芯和指針、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費手寫單、原址牌坊等,讓公眾了解鐘樓的歷史文化及香港電力的發展歷程,館內亦設有多個遊戲互動區及打卡位。
中電鐘樓大樓於1940年落成於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曾是中電的總部,後因中電業務擴展且原址無空餘地方,中電總部於2012年遷往紅磡。鐘樓大樓於2018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並於今年活化為文化館,市民今日起可免費入內參觀。
保留原有國際主義建築設計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昨日向傳媒介紹,該鐘樓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國際主義建築風格建築物,是何文田區重要地標之一,「鐘樓設計採用當年歐洲流行的裝飾藝術,柔和簡約、對稱、幾何線條等設計特色,觀賞性很高。」大樓在活化的過程中,將其中一些極具特色的設計保留,「比如原有的紅釉瓷磚外牆、玻璃窗和窗花,還有文化館內部一個光線透亮的天井位,都保留了下來。」
在鐘樓頂部,三面外牆鑲嵌電力驅動的塔鐘。莊偉茵說,以前有不少經過鐘樓的行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抬頭望向鐘樓「看時間」,而時常有人發現三面塔鐘的時針運行有偏差,「時鐘由電力驅動,因此在颱風等特殊情況下,它們會暫時停頓,需要一位負責人去重新校對時間,這是一個費勁的工作,但現在已經通過技術解決了,三面鐘的時間會保持相同,亦無須再人手校對。」
在大樓活化後,館內共設有「電力世界」、「我家故事」及「人為·非遺」三個展覽,展現香港電力發展歷程,並展出多項珍貴歷史文物,包括1950年中電舊總部原址牌匾、鐘樓的原裝鐘芯和指針、上世紀六十年代租用電器繳費收據、手寫電費單等。場內亦設有多個互動裝置,介紹電力供應如何促進生活現代化和打造香港成為「智慧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