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樺偉認為每次比賽都是與自己競賽,無論結局,總有得着。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圖片
◆朱文佳寄語新一代運動員,要為自己熱愛的運動努力。 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圖片
◆鍾婉萍指失敗和困難是人生必經,最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作出改善。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圖片

杭州亞殘運將緊接杭州亞運於10月9日至15日上演,一眾運動員正積極備戰力求為港爭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港隊誕生首批殘奧金牌得主之後,多年來香港殘疾運動員精英輩出,寫下本地體壇無數傳奇,如今正值「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50周年賽馬日」前夕,蘇樺偉、朱文佳及鍾婉萍三位份屬不同時代的殘疾運動員雖各有不同故事,但他們為本地體壇承續開創的精神卻是如出一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

蘇樺偉:只要堅持總有得着

已退役的殘奧六金得主、男子T36級200米徑賽殘疾人士世界紀錄保持者「神奇小子」蘇樺偉,回想田徑生涯的開端:「最初接觸跑步,是以復康為主,純粹想身體健康;就這樣愛上了跑步,便繼續跑下去了。後來在一個HKSAPD為特殊學校舉辦的周年田徑錦標賽中,被發掘出來。」

對每一位運動員而言,每一場比賽都是挑戰,蘇樺偉指,能一直堅持的原動力非常簡單:「有目標,便想繼續追。當時100米目標是11秒左右,我的紀錄是12秒15,所以每次比賽都想突破自己,與自己競賽。」

他寄語新一代年輕運動員:「每次比賽,都要懷着一種心情,是與自己的競賽。只要堅持,永不放棄,無論結局,總有得着。」

朱文佳:相信自己永不放棄

現役香港傷殘羽毛球運動員、2020東京殘奧短肢組羽毛球銀牌得主朱文佳,是在一次與朋友打球時,有人(一位前港隊隊友)主動走上前,去叫他試試,便走進了體育世界。「當時是抱着嘗試心態,難得有機會,何不一試?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能成為運動員,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把握機會。人生苦短,我想趁還年輕嘗試突破自我,發掘更多可能性,無懼身體限制、他人眼光,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不管成敗,都不失為一段寶貴的人生經歷與回憶。」

他又回想一開始成為傷殘運動員時,一切都很好奇,「特別是踏入體育學院,看到平時在電視上見到的港隊運動員,而自己能與他們在同一地點訓練,感覺十分奇妙。見到他們盡力灑汗訓練,自己內心都希望做到,由此推動了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運動員。」

在教練的指導下,朱文佳不但學到打球,還學到人生道理,一步一步成長,直至在東奧綻放光芒,為港爭光。而自己的蛻變,亦是由教練而起。「2022年日本世界錦標賽決賽,第3局19:20,我還有1分便輸掉。當時教練在場外提醒我釋放自己、相信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棄。抱着這信念,我不但追平,還反勝了對手。感受到兩位教練與我同心面對,與我一起戰勝對手,令我克服了自信不足的問題。」

朱文佳認為,傷殘運動員的發展和獲得大眾的支持,正不斷完善。「以往大眾未必認識或關注傷殘運動員,但東奧後大眾很支持運動員,對傷殘運動員的支援亦更多。特別是2017年體院推出傷殘運動員全職訓練計劃,提供更多資源,讓傷殘運動員能專注訓練和比賽,取得更多驕人成績,突破身體限制。」

鍾婉萍:不斷練習找出方向

剛在3月輪椅劍擊世界盃──意大利站勇奪B級花劍個人賽銅牌的「女劍手」鍾婉萍,原來也是為強身健體而接觸運動,「後來發現自己很享受在劍擊場上比賽,亦很希望自己可以無悔地盡全力取得好成績,便決心鍛煉自己,成為專業運動員。」

鍾婉萍的運動路並不簡單,由於身體條件沒有優勢,腰部力量平衡較弱,身形亦比較矮小,曾經一度被勸退劍擊,萌生放棄念頭。不過透過不斷練習,也從不同教練身上學習,鍾婉萍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2013年第一次於意大利世界盃上取得個人花劍銀牌,感受到即使先天條件不足,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口。那次比賽,成為了我劍擊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刻,也成了我運動路的轉捩點。」

鍾婉萍認為,成為運動員是一個學習的旅程。不論在體能或技術上,都需要慢慢學習。「以前每件事對我來說很新鮮,也很容易緊張;現在自己已有一定經驗,心態變得比較平靜,表現亦比較穩定。現在比賽我不會太緊張輸贏,而是專注於保持自己狀態,賽後再檢討自己不足之處,從而加強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