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修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大學生李思雨4月通過了試講,成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一名導賞志願者。「由於專業原因,我選擇報名成為工藝美術館的志願者。」她說,「如果沒有導賞員,大部分觀眾來參觀都是走馬觀花,很多時候是看不明白的。最初我在諮詢台做志願者,看到很多人來諮詢台反饋,很渴望有導賞服務。但由於展覽場次多,觀眾人流量大,僅僅依靠專職導賞員難以完成龐大的導賞工作,而志願者的加入正好填補了這方面需求的空缺。因此,我決定報考志願者,利用專業知識讓更多人能深度逛博物館。」
李思雨把導賞員比作聯繫起博物館與觀眾的重要紐帶,通過這條紐帶,觀眾可以觸摸到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了解展覽的真正意義。
逾60人考核 不足10人上崗
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導賞志願者並非易事。李思雨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成為一名合格的志願者,要經過面試、培訓、考核後,才能上崗。「我在面試時,就被要求選擇一個展品進行無實物導賞。培訓時亦會有老師帶領我們在展廳學習,培養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最後,老師會從儀容儀態、對展品的熟悉程度,以及與觀眾的互動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核。考核非常嚴格,今年和我一起通過面試的60多位志願者,最終僅有不足10人通過考核獲准上崗。」
作為一位漢服愛好者,李思雨會在提供導賞服務時全程穿漢服。「這樣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講織繡類展品時,穿漢服會有一定的互動性,讓觀眾更真切感受織繡工藝,以後也會繼續堅持穿漢服進行導賞。」她說,這也算是助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