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場景:雲吞麵舖
輝仔:哈,「雲吞」點解叫「雲吞」,會唔會同「吞雲吐霧」有關呀?
為為:廣東嘅「雲吞」,好可能係由北方嘅「餛飩」演變過嚟,只係啲餡料唔同,廣東嘅「雲吞」用鮮蝦同豬肉,北方嘅「餛飩」就用菜同肉。仲有,仲有,啲雲吞皮係薄啲嘅!
婷婷:我都覺得係,你聽下「餛飩(hún tun)」呢個普通話讀音唔係同「雲吞」嘅讀音好接近咩!
輝仔:「雲吞」先至係阿媽,啲北方人「偷橋」啫!
婷婷:我是北方人(用普通話講),「餛飩」先至係阿媽!不過有時我哋都會寫「雲吞」,易寫啲嘛!
為為:我係廣東人,我話「雲吞」至係阿媽!
輝仔:兩種講法都有道理,咁拗,拗到天光喇!
基本上,北方的「餛飩」和南方的「雲吞」屬同類麵食——用麵粉做成薄皮,內包肉餡,下鍋後煮熟,食用時一般帶湯。「黃色」雲吞皮加了雞蛋和鹼水製作,皮較薄,不宜包裹滲水分的蔬菜,而適合製作以蝦肉和豬肉作餡料的「雲吞」。「白色」的餛飩皮較厚身,主要用來製作以蔬菜和肉作餡料的「餛飩」。
「餛飩」,普通話讀「hún tun」,廣東話讀「雲吞1-4」;兩種讀音聽來頗接近。其由來坊間流傳兩個說法:
其一、根據西漢揚雄所著的《方言》,「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就在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時中國人認為這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又稱「渾沌」(讀「雲頓」)。根據造字法則,民間後來才有「餛飩」的叫法。此時,「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而所謂「渾沌」,乃指傳說中天地未形成時,元氣不分、模糊不清的狀態,也作「混沌」(「混」此時讀作「雲」)。
其二、西漢時,北方匈奴不時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以食之,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二人姓氏「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祈求吃後戰亂平息,過上太平日子。
如是者,「飩」的廣東話讀音應為「頓」或「屯」。先前「飩」的讀音「吞1-4」只是有粵語語言學家沒有考慮其源所訂。
「餛飩」在漢朝北方已非常受歡迎,也是皇室宗親的至愛,漢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武帝劉徹從小就喜歡吃「餛飩」。說來諷刺,隨着「餛飩」的廣泛流傳,當時有不少匈奴人也開始吃「餛飩」。更有相傳漢文帝時,匈奴的右賢王吃「餛飩」時被「大單于」(匈奴帝國君主稱號;「單于」讀「善6-4如」)看到,令他大怒,於是命右賢王將功贖罪,率領數萬大軍攻漢。這可算是匈奴犯漢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匈奴軍侵佔河南,殺害平民,直逼長安。最後在漢文帝率眾將的抵抗下,匈奴才被逼退兵。據說「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天製成,所以家家戶戶每逢冬至都會吃「餛飩」。宋朝人周密說,「臨安」(現今杭州)人在冬至盛行以「餛飩」祭祖的風俗。
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得以發揚光大,且具獨特的風格。至唐朝,人們對「餛飩」與「水餃」的稱號才作出了區分。「餛飩」發展至今,更是稱號繁多。無論是什麼餡料,「餛飩」這種小吃均深受人們喜愛;江浙等地多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麵」,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話說回來,南方河多近海,蝦容易捕捉;廣東人就以蝦代菜,再對雲吞皮作出了改良,便炮製出中外馳名的「鮮蝦雲吞」了。
不說不知,原來某些地方會叫「餛飩」作「鶻突」。由於「鶻」的粵音是「核」,有鼓吹「有音必有字」、「有字必古字」(有字必深字)的所謂粵語專家於是公告天下:
現在,我們形容一樣事物非常難看,會稱為「核突」……「核突」一詞之原裝正本,其實是古漢語,宋元以後,許多通俗文學都有「鶻突」此一詞彙,意思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污糟邋遢,有好惡頂的意思,這就是「核突」。
其實「鶻突」只有模糊/混沌、不明白事理、疑惑不定、驚慌等意思,與上述的什麼「污糟邋遢」(骯髒)、「好惡頂」(難相與)的意思有很大出入。此說法乃正宗穿鑿附會,諸君莫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