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新(左八)周前出席港台《廣播九十五周年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並獲頒紀念品。

張文新指出,流行文化受到來自複雜世界政治環境、傳媒和科技變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如今無論哪個界別打的都是「世界波」,要與來自各國的流行文化同台競技。即使挑戰重重,他對未來的黃金年代充滿信心,「我們之前累積的基礎仍在,龐大的市場仍在,大家要謹記對自己有信心,要爭氣,希望的曙光並不遙遠。」他更強調,香港的創作人要堅持本土特色,在保持愛國及推廣中華文化的大觀念下,充分發揮創作自由的動能,而不是「自我封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希望香港在電影和唱片融資方面可以引入更多國際和內地的組織投資,三方結合使創作既保持本土元素,又有資金支持,同時適應大中華市場。無論環球還是迪士尼,都採取涵蓋音樂、戲劇、廣播、傳媒、主題樂園等的跨媒介經營方式,打『世界波』需要龐大的資金去推動,我們會不會未來可以走這條路?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廣播九十五周年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剛剛落幕,出道僅兩年多的MC張天賦憑多個獎項成頒獎典禮大贏家,除香港粉絲為之興奮外,內地社交平台亦一片歡騰,從中可見香港新星已逐漸走入內地市場,未來可期。張文新表示,其實從《中年好聲音》到幾屆《聲夢傳奇》,都吸引到逾千人報名參與,如今歌星及組合的數量也勝過以往,「只是每個人的特色都不夠明顯,觀眾覆蓋面也不夠闊,以前每個人都很鮮明,無論是偏傳統的關正傑、譚詠麟,還是偏新潮的Beyond、王菲,每個人的聲音都很有辨識度,現在好像模糊了一些,因應觀眾的喜好而趨於同質化,有個人的style非常重要。」

張文新向來緊貼時代潮流,原來他都是玩ChatGPT的 ,他呼籲傳媒界掌門人要更了解數碼科技時代的變化,把握時代脈搏,「如果讓我再做十大金曲,我一定不會像40多年前那樣做,或者會做個機械人或者AI智能頒獎典禮也說不定。」

但他強調儘管流行文化的媒介總隨時代轉變,內容至上的原則從未改變,在粵語文化中,香港更是製造優質廣東歌的至關重要之地,他呼籲唱片公司多投放資源去A&R(藝人與製作部),以更多精力栽培本土優質偶像,同時也需留意歌曲所覆蓋的觀眾年齡層,「以前的歌為什麼滲透力更強?因為可以入屋,當時的張國榮、陳百強等也只是20幾歲,但他們的音樂可以打動聽眾屋企的每個人,由10幾歲到50幾歲的人都會去聽。但現在的歌手做到這點可能更困難,他們的粉絲群體主要還是15至25歲,30歲以上的聽眾似乎成為被忽視的部分。如果新人可以吸引到如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欣賞他們的歌藝和舞技,如果新歌可以橫跨不同年代的聽眾,那就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