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迎客松」。資料圖片

最近參觀了一個以「皴」為主題的水墨山水畫展。「皴」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淡墨塗染以表現山石紋理,峰巒摺痕及樹身表皮的脈絡、形態。畫家董源畫山石,曾作麻皮皴,是最能表達山水雄奇的筆法。

展出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以黃山山水為題的畫。自古以來,每當提及黃山美景,多半會想到明代旅遊家徐霞客對黃山的推崇。徐霞客曾兩次登上黃山,並留下「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讚嘆。這句話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傲立在安徽省山地之中,地處華東北區。安徽,簡稱「皖」,被長江和淮河兩條水系分成皖南、皖中和皖北。黃山據統計有72峰,其美景真的寫之不盡。《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中,描寫白妞王小玉的歌聲時,就以一條飛蛇遊遍黃山三十六峰來形容,作者劉鶚以實景來形容抽象的歌聲,也是一絕。

近代文學家老舍寫了首《詠黃山》,讚嘆黃山風光美好,更勝華山。原文是:

人間多少佳山水,獨許黃山勝太華。

雲海波瀾峰作島,天風來去雨飛花。

千重煙樹蟬聲翠,薄暮晴嵐鳥語霞。

怪石奇松詩意裏,溪頭吟罷飲丹砂。

在黃山那800米高峰,生存艱難,偏有松樹深深扎根石縫中,在山巔站得穩穩當當。在中國,這些松樹很有名,每年吸引不少人來遊覽欣賞,名為黃山松。也由於它枝葉伸展,有如向遠道而來的遊客招手歡迎,有人就冠以「迎客松」、「送客松」等美譽。

松樹的種子乘風而行,落腳在黃山的各個角落。花崗岩的縫隙,缺水源,少養料,看來隨處生長的黃山松,自有一套生存法則。原來當清晨時,谷底的水汽開始上升,不用多久,到達半山。再向上,整個大山都被裹住。水汽將整個山包圍着,它們的終點是天空,最終冷卻,變作雲海。

即使在秋冬季節,雲霧依然在陽光的助力下潤濕大山。98%的山體有植被覆蓋,草木享受大山的滋養,也成為水汽的泉源。喝足水,黃山松還要絕地求生。它們的根不斷分泌有機酸,從堅硬的岩石中,溶解出點滴養分,形成薄薄的一層土壤。陽光正好加一把勁,使木長成林。

就是這些因素,令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這「五絕」著稱。

另有一詩直接描寫讚賞黃山松的,乃是出自清朝乾隆皇帝的《詠黃山松》:

巧匠移雲根,斸松辭疊巘。

植盆忽過江,盤枝故偃蹇。

依然標古度,卓爾契道筦。

三十六峰翠,鬱葱常滿眼。

春風聲奏濤,秋月陰張傘。

昂首問庭松,何不可為伴。

恰似陁移人,壽長身則短。

黃山的冬天,平均氣溫通常在零度左右,對於耐寒的松樹來說不算冷。不過,冰雪意外增加的重量,對根部缺土的黃山松是一種考驗。想要生存,這些松樹唯有將根扎入更加深的石縫裏。同時將身體向太陽的一面,盡力舒展,擁抱陽光,與群山一起塑造大地的盆景。

古人稱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奇松即形態奇特的松樹。古書有載:「有幹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冗縫迸出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臥而起,起而復臥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此尤奇也。」名畫家張大千,一生曾登黃山四次,分別創作了《黃山擾龍松》與《黃山倒掛松》,名震中外。

如今,欣賞黃山的美景,可依賴高空中穿梭的吊車。旅客不需要再經歷古時雪季登山的艱難與苦寒。就算45度以上的險峻峭壁,纜車都可穩穩前進。它走得很慢,以效率為準則的城市人,想要領略黃山幽谷的美,就要調整一下心態和節奏了。

今日,有人上險峰、下幽谷,都是為了在雲上駐足。清冷的晨昏,無邊雲海在腳下洶湧翻捲,每日都有人在山風中等待更多的奇觀。而那號稱「黃山光明頂」的天文台,就有如雲霧中的明珠,會將清楚的氣象資料傳送給遊人知。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