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香港醫管局積極招攬護士,過去五年每年逾2,500名新護士入職,惟新人來得快,走得更快,截至今年1月公院護士流失率飆升11.2%,是5年來高位。何以新紮護士「做唔長」?香港文匯報近日追訪多名已離職的新晉護士,剖析她們返工猶如在戰場打仗,資深護士卻無暇指導她們累積實戰經驗,部分新入職護士生怕醫死人,寧願跳槽,轉做壓力較少、人工更高的私院、復康機構及衞生署,甚至轉做保險經紀。多名護理系導師分析,目前醫療服務變得複雜多變,但護士培訓制度卻未有同步提升,以致畢業生投入工作後,無法勝任,部分人離職做「逃兵」。
寒窗苦讀多年,小莉兩年前從大學護理系畢業,並獲一家公院取錄。由於人手緊張,初入職她便被分配到深切治療病房工作,她坦言得悉這消息後誠惶誠恐,「我以為是派去普通病房,點知一來就去深切治療病房,驚到幾晚都瞓唔着。」
入職即調ICU 「執生」硬撐半年
她表示,雖然曾在大學課程中學過相關理論,但疫情下學護未有機會到深切治療病房實習,沒料甫畢業便要照顧重症病人,深知自己「未夠料」的小莉馬上致電昔日的教授「惡補」相關護理知識,惟當她真正上陣時,才發現紙上談兵始終不足夠,更何況深切治療病房的「護士荒」嚴重,當值的護士人數少,人人「一腳踢」,也沒有多少資深護士從旁指導,每當遇到緊急情況,經驗尚淺的她便要獨力「執生」。
疫情肆虐下,她形容兩年前入職時,香港公院的工作環境只比戰地醫院稍勝一籌,病房連走廊也放滿病床。護理行業有別於其他行業,病人的安危就在她一念之間,壓力之大使她無法扛住,勉強捱了半年,決定遞信,轉往復康機構工作。
小莉雖然渴望做救急扶危的護士,但由初出茅廬到獨立工作都應該有一個過渡期,偏偏以目前的人力資源,每名護士剛畢業就要獨當一面,加上護理工作關乎人命,每個步驟都不能犯錯,每天上班提心吊膽,身心疲累不堪,縱有萬般不捨,最終還是轉往工作性質較輕鬆的復康機構任職護士。
轉職保險 人工更高
阿雪與小莉一樣成為「逃兵」,她一年多前剛從大學護理系畢業,擁有註冊護士資格,並成功獲公立醫院取錄,奈何在公院上班兩個多月,終因為工作壓力大得透不過氣而辭工,現轉職做保險經紀,對於這個決定,連其父母也感到難以理解,但阿雪卻不以為意,並不時在Instagram 大晒「見客戰績」:「如果勤力『開單』,每月賺4萬元6萬元一定有。」
她坦言,在公院工作兩個多月,才體會到護士「一腳踢」、又要犠牲私人時間,最大壓力來源是要對人命負責任,「雖然護士入職有3萬幾元,但經常要輪夜班,搞到失眠,又好難拍到拖,最慘係我覺得自己未夠實戰經驗,擔心醫死人。」她認為,「一日有護士執照,幾年後想重操故業都可以,不如趁後生試新行業仲好。」
新人來快走更快 持續缺人
香港公立醫院雖然鬧「護士荒」,但新入職護士人數每年遞增,由2008/09年度的2,423人,增至2021/22年度2,559人,本年度截至今年一月亦有2,290人入行,惟整體流失率卻屢見新高,以致總體護士人數沒有明顯增長,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月全職護流失率攀升至11.2%,是5年高位,比醫生的流失問題還要嚴重。

醫管局發言人日前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十分關注人手問題,正積極透過不同措施挽留人手及吸引人才,包括加強招聘全職及兼職人員、實施退休後延任政策、設立員工低息置業貸款及成立醫院管理局學院等,同時亦為現職人員提供更多培訓及晉升機會,以進一步挽留人手,應對未來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及紓緩流失情況。醫管局會持續檢視人手情況及推行各項計劃,以配合服務需要和維持服務水平。

課程現實落差大 實戰嚇窒畢業生
曾協助開辦多間護士學校的香港護士管理局前主席、能仁專上學院署理校長汪國成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護士培訓制度沿用數十年,與目前複雜多變的病房環境、推陳出新的醫療技術,以及醫患關係脫節,教學亦缺乏實戰培訓,「畢業生怎不嚇到雞手鴨腳?」有35年護士資歷的香港理工大學護師李麗萍亦表示,招生反應踴躍,反映護士行業仍十分吸引,惟不少畢業生無法適應公院高壓的工作環境,建議檢視培訓課程,加強理論與實戰的銜接性。
導師久未「落場」 教學模式過時
目前全港多間大學、醫院、護士學校每年培訓逾三千名護理系畢業生,汪國成認為香港護士學額充足,但本地培訓人數卻無法修補護士缺口,原因並非護士學校或報讀人數不足,而是培訓制度的問題,包括欠缺具實戰臨床經驗的導師,「部分導師可能曾經掌握豐富知識,但醫學推陳出新,教科書上的知識已是5年前,如果導師一直做教學,無最新實戰技術傳授,試問畢業生去到病房時,怎不嚇到雞手鴨腳呢?」
倡採「問題為本」訓練方式
為增進護士經驗,過往護士畢業生會在醫院邊學邊做,惟汪國成批評現今公立醫院的護士分工時常出現錯配,「擁有資深經驗的護士大多主力做行政工作,遇上病情嚴重的病人,就交由只有中等資歷的護士來面對,令前線壓力更大,新護士也難偷師。」
針對有關問題,他認為有必要檢討訓練護士的模式, 「現在的教學模式沿用幾十年,部分教學法已過時,例如聚焦教學生標準病人的護理及相關技術如打針、插尿喉、抽血、吊鹽水等,令護士變成一名靠勞動工作者,而不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專業護士。」他續指,近年內地、外院校正積極推動以「挑戰為本」學習方法,優化以「問題為本」的訓練方式,簡單而言是導師不會直接給予學生『問題』相關的資料,而是鼓勵學護自行發掘、去思考,從而提升面對困難、應付突發事故的能力。
他指出,病房裏的護士也不會有人告知病人病因,而是要護士靠觀察和分析,發現問題根結,從而找出合適的護理方案,這才是護士專業所在,學護求學時要訓練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應付病房情況,減低畢業生正式投入工作時的挫敗感。他建議,特區政府從治本着手,成立專責小組,全面檢視香港培訓護士的制度、課程、學習方法和評核準則,以更貼地方式回應時代需要。
銜接不協調 畢業仍怕「未滿師」
香港理工大學護師李麗萍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也直言現時護士訓練方式與實際病房運作,在銜接上出現不協調情況,導致護士畢業生走進公院工作時如臨大敵,繼而萌生去意。她指出,香港護士訓練課程規定學護必須具備1,400小時臨床實習,實習時數冠絕全球,惟重量之餘,更應重質,她指出不少學護實習時,資深醫護也沒時間逐一教導,令部分學護即使順利畢業,也自覺「未滿師」、力不從心,求助無門,「曾試過有學生一畢業進入病房,卻沒太多前輩帶領,無助之下致電我求助。」
同時,護理系導師與學護比例相當高,教學上難以完全兼顧,以致部分畢業生吸收的專業知識不足,心灰意冷下轉投其他專業。要解決問題,她認為應檢視培訓課程,加強理論與實戰的銜接性。此外,政府應為資深護士提供更多管理培訓,讓她們具備醫護知識之餘,更掌握技巧管理病房及善用人手,提升病房的管理效率。
照顧3至5倍病人 壓力超標「頂唔順」
香港公共醫療護士協會主席江穎聰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國際間提倡護士對病人的比例為1比6,但香港公立醫院一直無法達標,當中內科及老人科更是重災區,平均每一名護士需照顧近20多名病人,夜班時段更要面對近30名病人。他直言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即使不開拓新的醫療服務,需求量依然會持續增加,若不盡快解決人手短缺的困局,便會走進惡性循環的死胡同裏,導致前線醫護壓力愈增,愈有更多護士「頂唔順」離職。
夜更突發情況更難應付
江穎聰以自己任職的青山醫院為例指出,夜更時分往往只有兩名護士照顧40多名病人,既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以防院友病況突然轉差,更要提防有病人自殘:「雖然院方早已將尖銳物件收起晒,但院友要自殘,用隨身物品都可以勒傷自己。」他透露,部分院友愛鬥智鬥力,很會挑時間「搞搞陣」: 「趁夜深時分,護士最累、意志力最薄弱時落手。」為免搞出人命,夜班護士只能守住病房,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香港人口老化嚴重,對醫療需求大增,護士短缺一直是繼房屋問題後,特區政府另一難題。截至去年年底,全港公私營共有66,492名護士,當中公營機構護士的流失率一直上升,在2021/22年,衞生署註冊護士和登記護士的流失率分別達11.2%和14.8%;而醫管局註冊護士和登記護士的流失率則分別為9.1%及12.8%。此外,醫管局全職精神科護士的流失率由2019/20年的3.5%,急升至2021/22年度的7.8%。除了公院搶人才外,社福界也面對招聘及挽留護士人才的挑戰,截至去年底,共有約4,400名護士受僱於獲發牌照的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