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信用卡被盜案件按年增加45.1%,未經授權交易爭議趨升,香港文匯報早前敦促有關方面完善措施,保障消費者。

金管局要求研用「視伏器」識別交易是否高危 保障市民

今年信用卡被盜案件按年增加45.1%,未經授權交易爭議趨升,香港文匯報早前敦促有關方面完善措施,保障消費者。金管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朱立翹昨回應表示,為盡快增加市民的保障,金管局已要求銀行利用警方的「防騙視伏器」,在客戶進行支付交易前,由銀行先透過「防騙視伏器」核對收款方的戶口號碼、電話號碼等,以識別是否屬於高危的懷疑詐騙交易,如屬高危交易,銀行需向客戶發出警示訊息,經過確認後才可完成交易,不過她強調有關系統仍在測試中,期望可於未來數月正式推出防詐騙提示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近年涉及信用卡及詐騙交易的爭議愈來愈多,香港文匯報早前報道,接獲不少信用卡的「苦主」反映懷疑信用卡被盜,即使立即致電銀行,卻無法阻止過數,更被銀行要求為賊人埋單,有人因此孭起幾十萬元卡數,亦有部分涉及網上情緣及詐騙轉賬交易等,引起市民極大迴響。為回應市民的憂慮,金管局本周初向銀行發函並發出指引,敦促銀行進一步加強保障信用卡客戶的措施。

警示高危交易後需確認才能完成

朱立翹昨透露,金管局已要求銀行研究利用警方的「防騙視伏器」,意思即是在客戶進行支付交易時,由銀行主動做多一個步驟,透過「防騙視伏器」核對有關資料庫,如果得出風險等級是屬於高危的話,銀行需要發出訊息警示客戶,有關交易可能與騙案有關,並經過客戶確認後才可完成交易,料將在未來數月正式推出有關服務,並由銀行先行先試,她提醒銀行在推出服務之前,市民亦可自行在「防騙視伏器」識別交易風險。

「視伏器」四個等級評估風險

參考警方早前推出的「防騙視伏器」,平台提供一站式詐騙陷阱搜尋功能,市民只需要輸入懷疑的用戶資料進行搜索,如對方的平台用戶名稱、電話號碼、電郵地址、網址或收款賬號等,即可評估與該賣家交易或詐騙的風險等級,而有關資料庫來自市民向警方的報案及資訊安全公司的評分。

而在平台輸入資料後,所得出的風險將分為四個等級及顏色警示,分別為紫、黃、橙及紅色。其中紫色代表「未有紀錄」;黃色代表「可能有伏」;橙色代表「疑似有伏」,即有相近的詐騙舉報資料,或網絡安全風險屬中高級別;而紅色則代表「高危有伏」,即輸入的資料與詐騙舉報有關,或網絡安全風險屬高危級別。

除了未來數月擬推出防詐騙提示服務外,朱立翹又指,金管局與數碼港亦推出了數次「反洗錢合規科技實驗室」(AMLab),主要是鼓勵銀行與數據專家利用合成數據進行實驗,應用網絡分析去識別可疑傀儡戶口網絡,而AMLab進一步鼓勵銀行業界採用合規科技加強銀行能力,防禦欺詐同金融罪行對客戶所招致損失,以及提高反洗錢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率。

近日重複交易事件不涉卡被盜用

另外,金管局發言人表示,周四(27日)晚收到銀行通報,部分客戶的信用卡出現重複交易,金管局已即時與信用卡組織及收單機構跟進事件,該局強調受影響客戶不需要為涉及的重複交易負責,而初步相信,是次事件不涉及信用卡被盜用。據悉,事件涉及多家銀行的萬事達信用卡,暫時未知受影響人數,以及海外市場是否亦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