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的坎兒井豎井口猶如串串珍珠
◆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中的坎兒井沙盤
◆木壘草原的坎兒井暗渠
◆遊客在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參觀。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遊客在木壘草原坎兒井博物館參觀。
◆坎兒井暗渠內還原挖掘坎兒井工作場景的銅像。
◆遊客在參觀木壘草原坎兒井暗渠。

在位居祖國大西北的新疆,廣袤荒涼的戈壁沙漠之下,有一項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它分布在西起喀什、東至哈密的廣袤區域,90%以上集中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南、北麓的吐魯番市、哈密市和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總數達到2,000餘條,這項在距今約四千至六千年的岩畫中就已經存在的古代地下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生生不息地滋養着綠洲上的各族民眾……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 新疆報道

「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勝連環。疏泉穴地分澆灌,禾黍盈盈萬頃間。」清代蕭雄這首《西疆雜述詩》道出了坎兒井這個中國只有新疆才有的地下水利工程的最大特點。坎兒井的誕生與這裏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息息相關。在坎兒井最為集中的吐魯番,生活在這裏的先人們在與乾旱長期鬥爭的過程中,在挖陰溝、掏泉、擴泉等開發利用地下水的生產實踐中,孕育出了坎兒井這項特殊的水利工程。

綜合性地下水利工程

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山博格達山脈常年冰封雪飄,每年夏季來臨,天山上的冰川和積雪融化,湍急的水流出山後迅速滲入戈壁地下,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庫。坎兒井的使命,就是將這些豐富而優質的地下水源源源不斷地引入人們生活的綠洲田園。

不同於內地的水井,坎兒井是由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的綜合性地下水利工程。其中,豎井的作用是出土、通氣、通風、透亮。一條坎兒井往往是由數十乃至上百個豎井依次排列構成,井深一般在20米至60米之間(隨着地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戶外航拍俯瞰,一個個豎井井口有序串聯,在荒涼的戈壁沙漠中猶如一條條珍珠項鏈。不明真相的外地人眼裏,恍若置身於月球表面。

從博格達峰山腳下到吐魯番盆地中心的艾丁湖,水平距離不到60公里,但兩地落差竟達1,050多米!同時,吐魯番內部土質由黏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黏合性好,開鑿挖渠不易坍塌。這些都是坎兒井能夠存在並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目前,新疆最長的坎兒井有25公里,最深的一條有98米深。這些大大小小的坎兒井在農業現代化的今天仍舊發揮着它的作用。

連續使用時間最長超1500年

有了坎兒井,從天山雪峰到火焰山下的荒漠戈壁,一道道清泉在人們看不到的地下暗渠裏緩緩流淌數千年,滋養着吐魯番綠洲,把最甜的味道留在葡萄裏,最濃的汁水留在烤肉裏,最香的氣息留在烤囊裏……

吐魯番市是一座東西向分布的城市,西北高,南面低,全市1,108條坎兒井南北向分布,利用山體的坡度,由高向低,將城市北部天山上的雪水通過地下暗渠引入,全程無蒸發、無污染、無需添加任何的提水裝置,出水流量自然穩定,可謂最獨特的引水方式、最自然的出水調控、最潔淨的水源水質,當地人稱每條坎兒井最多可以澆灌幾十畝地的農田。

據吐魯番市高昌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文物科科長木拉提·乃吉木丁介紹,目前在吐魯番市,有水的坎兒井還有278條,其中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坎兒井已經有1,500多年。

全程人工挖掘維護異常艱辛

無論是從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沿着觀賞步道蜿蜒徒步至坎兒井暗渠部分,還是直接從戶外坎兒井的豎井口通過吊車垂直下放到暗渠,沿途都可以清晰看到牆壁上人工挖掘的痕跡,近距離感知到建造這項工程的艱辛和偉大。

原坎兒井掏撈隊隊員海比布力·塔力甫說,自己在十七八歲的年紀就開始下井工作,一般都是早上下了豎井,幹到晚上才出來。在豎井和暗渠的狹小空間裏作業,只能佝僂着腰,用坎土曼(新疆少數民族普遍使用的結合了鋤頭和鐵鏟兩項功能的挖掘工具)來挖土到小筐子裏,挖滿一筐就通過豎井吊運出去……周而復始、辛苦異常。不僅如此,下井清淤維護作業時都得是光着身子,否則身上的衣服被泥水打濕之後,黏在身上就沒法幹活了。

在井下作業,陪伴海比布力·塔力甫的還有油燈。在井下開挖暗渠時,既是照明工具,又可以通過油燈的光線來起到定向作用,確保坎兒井打得直。此外,一旦地下有任何風吹草動,油燈的火苗子也會顫動,為工作人員起到預警作用,「可以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