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金文博)「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上周表示,截至今年3月中,該計劃共收到49宗申請,由不同行業界別專家組成的計劃評審委員會已評審45宗申請,並同意支持30宗申請、涉及共50條生產線,涵蓋生物科技和食品製造及加工等約10個行業,至明年底將累計有30條生產線落地投入運作,另8宗已獲同意支持的申請因經營環境變化由申請者自行撤回。在資助額方面,計劃以政府1比公司2的配對形式提供資助,至今總資助額約2.7億元,企業配對資金約7.3億元。
本月中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潘婷婷,上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仍不忘積極介紹計劃的項目落地情況。她表示,建立智能生產線有利於生產商提升生產效能,而整個再工業化對香港整體都可帶來多元且廣泛的經濟效益。
她舉例說,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可創造和提供大量優質的、技術型的就業及工作機會,涉及的不僅是與工業直接相關的職位,還包括周邊有關的品質控制、會計以至市場營銷推廣等一連串產業鏈職位,更可提升經濟價值和保持本地產品供應的穩定性,例如疫情期間由本港工廠生產的口罩可優先供應香港市場。
智能生產線創更舒適工作環境
同時,再工業化還可以改善傳統工業工作環境較差、需較多密集體力勞動的弊處,她舉例說,智能生產線可全自動化生產流程,大幅減省體力勞動之餘,同時可創造較為良好和舒適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更易接受從而投身工業發展一途,及為本地新型工業發展培養出色人才,促進本港多元經濟發展。
潘婷婷透露,署方正繼續積極向本港各商會和中小企,以及透過駐粵辦向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商會加強宣傳「再工業化資助計劃」,鼓勵不同行業的廠家來港設立智能生產線,擴大其生產規模。
她期望並樂見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申請,共同推動打造優質的「香港製造」品牌,為大眾提供更多高質素的產品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