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君(左三)帶領團隊在水稻育種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香港文匯報黑龍江傳真
◆潘國君(中)無私地將自己掌握的水稻育種技術傳授於他的學生們。 香港文匯報黑龍江傳真
◆潘國君在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陽光溫室中查看水稻長勢。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粳稻專家潘國君育系列新種破國外壟斷 種植面積內地最大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做了四十年水稻育種,他和他的團隊培育出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品種。尤其「龍粳31」,每年平均產量600萬噸,「每六碗黑龍江大米中就有一碗來自『龍粳31』」。

時光流逝,兩鬢已斑白的潘國君,有着東北人粗獷外表的他,研究起種子「芯片」卻特別耐心細心。隨着「龍粳 31、龍粳 21、龍粳 25、龍粳 14」等一大批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品種的破土而出,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粳稻年種植面積最大、國際領先的紀錄,也徹底改變了日本品種「空育 131」稱霸黑龍江水稻生產多年的「卡脖子」局面。◆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哈爾濱報道

春暖乍寒,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位於離佳木斯市區30里的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見到潘國君聽他說起兒時的經歷。他說,「那時總是餓肚子,能吃上飯都不容易,別說吃飽飯、吃好飯了,就是大米都很難見到。身邊的大人都說,『黑土地攥一把都能出油』,可我們在東北守着黑土地為啥吃不上飯?」

為了尋求答案,高考時潘國君義無反顧地報考了農學院,主修農學專業。潘國君說,當時我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希望我身邊的人都能吃飽飯,都能吃上黑土地上種出的大米飯。大學畢業後,潘國君毅然決然選擇了留在家鄉黑龍江,來到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開始了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業。

「卡脖子」滋味不好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黑龍江省的主導水稻品種都是國外品種。尤其是日本品種「空育131」,是大多數稻農的選擇。

潘國君說,「『空育131』有它的優點,可也有致命的不足,有一年,天冷、雨水多,大部分選擇種『空育131』的稻田都得了稻瘟病,絕產對一年忙到頭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且,這種減產、絕產不是一次,而是經常不定期『發作』。 」

水稻產量波動劇烈,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收入和國家的「口糧」安全。「裝着國外『芯片』的種子怎麼能保證我們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大省,我們卻在水稻品種研發方面被『卡着脖子』,這滋味不好受啊。」如今說起這段經歷,已經花甲之年的潘國君仍掩飾不住激動。

歷經十餘年研發新株型

說到當時的壓力,潘國君和香港文匯報記者打了比方,「記者總要有好的文章呈現給讀者,我們研究員要不拿出一個像樣的水稻種子品種來,怎麼對得起國家這些年來的栽培。」

壓力變成了動力,可水稻育種是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品種從開始研發到最後推廣都要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潘國君和他的團隊不畏嚴寒酷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為了研發新株型材料,他們每天除了在田間地頭搞調查就是在實驗室做研究。

十幾年寒暑過去,「龍粳31」橫空出世。「『龍粳31』不僅產量高、品質良,整精米率高達71.8%。抗病性能力也特別強,大面積種植十多年沒有發生病害。」潘國君說,「在抗冷性方面,低溫冷害年穩產性也好。特別是它米質穩定,更耐貯藏。」

人們從一開始種點試試看,到最後徹底離不開。2013年「龍粳31」種植面積佔全國粳稻品種面積的15.1%,創全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此後多年,一直「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