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歷史研究者及修志者而言,族譜是重要的一手史料。地名部類在研究新界地名時,常常需要查閱當地村落的族譜,以了解地名在古代的由來與變遷。一地的地名往往反映該地原來的自然地理面貌、歷史發展狀況,並隨着該地的社會發展而變化。
以錦田為例,其有人居住的歷史已超過一千年,在五代十國的南漢年間,當時多數土地為陳氏所有,故稱「陳田」。鄧氏在北宋年間入遷後,以地形改名「岑里」「岑田」,至萬曆十五年(1587),新安縣旱災,義倉盡罄,知縣邱體乾下鄉籌賑,各處捐助,少者三數石,多者亦不過二三十石;獨洪儀祖之七代孫元勳公,慷慨捐穀二千石。邱體乾見岑田土地膏腴,田疇如錦,遂改其名為「錦田」。這一地名上的轉變,就見載於錦田《鄧氏師儉堂家譜》中,可見族譜在一定程度上,能補國史志乘之闕遺。
古代的地方志,由於篇幅體裁所限,往往未能兼顧一村一氏的歷史。傳統族譜有「同祖同族、同根同源、同譜同牒」的特點,為了強化族群內部的凝聚力,往往對族群起源、地方發展有詳細的記載和描述,是珍貴、可供對照的歷史研究資料。而透過編修、重修族譜的傳統,地方歷史文獻在族譜內得到抄寫和保留、傳承,對香港史研究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和參考意義。族譜與中國優良的修史、修志傳統互相結合,共同構建起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使自己切身的歷史可被追溯,使我們得以尋根。
族譜在歷史研究上雖可補正史之缺,但亦有一定局限。族譜的淵源至少可追溯至商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族譜開始備受重視,至隋唐時期逐漸邁向成熟。到了明清時期,修譜開始重視姓族源流,崇尚追尋世系至三皇五帝,無可避免地出現攀援附會、避重就輕的情況。譬如為了家族榮譽,將沒有親緣關係的同姓顯貴編入自家族譜,或者淡化對家族不利的內容。粉嶺龍躍頭鄧氏就曾因族譜中有批評官府遷海政策的文字,遂將族譜名稱改為《溫氏族譜》,以免牽累本族。因此,使用族譜時應對照其他族譜或者史、志資料,小心考證其歷史背景,慎加查證。
傳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轉變,形成新舊融合的特色。是次錦田考察,我們看到了鄧氏一族對傳統禮儀、名分和規矩的講究,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保護,對宗族歷史、源流的重視與自豪,亦依然保留着圍村人熱情好客、待客周到的古風。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當中亦有一些轉變。舊時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下,女性族人不能進入祠堂,不能與男性族人一同享受宴席,但隨着社會開放與發展,這些不平等的習俗早已廢除。
鄧族是最早遷入香港的氏族之一,亦是其中發展最為鼎盛的一族,其發展可說是香港早期歷史發展與變遷的縮影。除了鄧氏一族,幾百年來,內地氏族移居香港,建立圍村、祠堂、書室、墟市,不但豐富和改變了香港的面貌,更成為香港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
是次舉辦儀式的清樂鄧公祠約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直到今日仍保留着古時的建築痕跡和特色。身處其中,看着傳統的儀式與表演,品嘗傳統的宴席與滋味,感受着新舊碰撞的歷史氛圍,實是別有一番感受。
◆蔡兆浚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地名部類及附錄部類》責任編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