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 心
2005年,一支由120匹騾馬和43位馬伕及一批有關人員組成的「雲南進京大馬幫」,從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出發,途經五省一市,歷經168天,行程4,000多公里,於10月中旬抵達北京,再現300多年前雲南普洱府奉命貢茶進京的歷史盛事。2008年,影視明星張國立又充當頭馬,在雲南發起「茶馬古道行」活動。雲南茶馬古道開始揚名全國。
雲南茶馬古道就是茶馬古道滇藏線雲南段。但雲南的茶馬古道並非一開始就是馬幫運茶的路線,古道上的馬蹄印也並非都是運茶的馬蹄踏出來的。據歷史學家們研究,雲南茶馬古道最先沿用的是西南古代著名的對外交通線「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泛指歷史上不同時期四川、雲南、西藏等中國南方地區對外連接的通道,包括歷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蜀為四川,身毒為印度)和後來的茶馬古道等。據我國《史記》和英國人哈維的《緬甸史》等著作記載,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的絲綢就從緬甸經印度到達阿富汗,遠及歐洲。也就是說,早在張騫通西域開闢北方絲綢之路200多年以前,我國西南先民們就已打通了一條從四川經雲南出境入驃國(緬甸),再通往印度等南亞與東南亞乃至中亞國家的古老商道,即現今所稱的「南方絲綢之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進一步拓展和鞏固這條通道,並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個大洋,派出大軍伐滇,將雲南及中南半島廣大地區納入中央王朝版圖,南方絲綢之路由此正式進入史冊,我國大西南也從此江山永固。南方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約有3,000多公里。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陸路交通線,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縱貫川滇兩省,連接緬甸印度,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非洲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中最短的一條線路,它和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為中國古代對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共同譜寫了絲綢之路的文明進程。
唐宋時期茶馬貿易興起,茶葉開始成為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的交易商品。據有些學者研究,滇藏線茶馬古道初步成形在唐朝後期。唐朝強盛期間,吐蕃(西藏)王松贊干布同唐朝和親,迎娶大唐文成公主進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帶去茶葉,藏區養成了飲茶習俗。唐朝後期,唐朝和吐蕃關係緊張,唐王下令禁茶入藏。同時唐朝與雲南北部的南詔國也發生連年征戰。吐蕃王朝趁機向南擴張,同南詔結成反唐聯盟,在軍事上聯合抗唐的同時,在經濟上加強商貿往來,不斷開拓滇藏之間的商貿通道,解決茶葉供應危機。雲南茶葉從此大量進入西藏。當年南詔與吐蕃的商貿交通路線大致就是後來的滇藏茶馬古道重要路段。因此茶馬古道滇藏線在雲南境內最早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大理。南詔國境內的麗江、中甸、阿墩子(德欽)等地都是滇藏線上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主要線路是從當時南詔首府大理北上至劍川(大理北部),再北上到麗江,過吐蕃和南詔交通要塞鐵橋城(唐代在麗江塔城金沙江上建的鐵橋),繼續沿金沙江北上,前行到西藏芒康境內的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今昌都的芒康(馬兒敢)、左貢縣,然後分道經昌都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市;或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到拉薩。
宋代在西南地區發展茶馬互市,滇茶銷藏的數量進一步增加。當時的雲南大理國亦積極加入滇藏茶葉貿易行列。元代在永寧(今雲南麗江寧蒗縣)開設茶馬市場。吐蕃(西藏)對茶葉的大量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雲南的茶葉生產。雲南茶葉生產在明代中葉開始飛速發展。滇藏茶馬古道發展成為以馬幫運輸茶葉為主的專線,是在雲南茶業貿易興旺的明、清時期。明清茶馬互市是南方絲綢之路發展的鼎盛時期。
明代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勢力崛起,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皆為其統轄,其間各地之間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加之納西族和藏族歷史上就保持着極為密切的聯繫,所以清初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便在北勝州(今麗江地區永勝縣)創設茶馬互市,以藏馬易普洱茶。當年入藏普洱茶就達3萬擔。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府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並在普洱府設立鹽茶提舉司,在今西雙版納的勐海、易武、勐遮等地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管理茶葉、食鹽的生產,以保證普洱茶能夠順利地運往西藏等地。從此,南來北往的茶葉商賈絡繹不絕,形成了雲南通向西北的茶馬古道。從清康熙到同治年間,滇茶銷往西藏歷時200餘年盛行不衰,每年銷往西藏的滇茶超過2,500噸。
滇藏茶馬古道也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它是主線以及延伸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統稱,就像條奔騰不息的大河,納百川而入海。在雲南,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雲南的普洱、臨滄、保山、大理、麗江,經迪慶到西藏的昌都、拉薩等地後,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涼山,交匯雲南麗江,再經迪慶、西藏等地,進入尼泊爾。根據當時馬幫行走的紀錄,從普洱到昆明有1,230里,有21站;從昆明到西藏洛隆有3,923里,有67站;從洛隆到拉薩有1,866里,有34站。滇藏茶馬古道從普洱到拉薩長達7,019里,中間共有122個驛站。按照通常60里設一個驛站,也就是馬幫一天的行程來計算,即使途中不休息,從普洱到拉薩也要100多天,所以馬幫馱隊一個來回往往需要一年時間。
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雲南大葉種茶葉(普洱茶)為主。普洱茶主要產於瀾滄江流域,尤以思普區(今西雙版納和普洱市)最為著名。因而雲南茶馬古道廣泛分布在今雲南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保山市、德宏州等茶地,涉及21個縣(市、區)。自清雍正年間朝廷設思茅廳徵收茶捐並由普洱府發茶引後,雲南茶馬古道以普洱府為中心,在雲南原有民間商道或官方驛站的基礎上向外延展,貫穿雲南全省。雲南各地分別從不同口岸與緬甸、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國發生日益密切的往來。沿途各地各族互相之間物資交流頻繁,而且通過商品串聯文化,古道上多種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碰撞、涵化、變遷、傳播。由於西南深處兩端不同文化類型的中間地帶,文化在此碰撞不僅異常激烈,而且包容和諧,時至今日依然呈現了多元文化的並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