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族譜除了記載家族世系及相關重要事跡外,也反映着大時代下族群的悲喜與發展。從承傳至今的族譜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歷史的吉光片羽,並從中窺探古代香港地區的風土民情。
早前,錦田鄧氏族譜送贈儀式在清樂鄧公祠隆重舉行。一眾錦田鄧氏父老身着長衫,按傳統習俗參拜蒼天、禀告祖宗。舞獅表演過後,由趙廣超教授設計及文化中心重新謄寫和裝裱的錦田鄧氏族譜,在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監丁新豹教授的主禮下,贈送給錦田鄉事委員會。
儀式結束後,所有嘉賓聚集在祠堂的庭院享用「九大簋」,氣氛熱鬧融洽。在錦田鄉事委員會和國史教育中心的邀請下,香港地方志中心有幸參與這場盛會,並通過體驗傳統習俗,見證香港歷史文化的傳承,並從《錦田鄧氏族譜》的記載,回顧鄧氏在香港的發展歷程。
族譜記載着宗族的發展源流和歷史,傳統上是宗族的重要身份證明。對內,族譜能起到尊祖敬宗、鞏固族人身份認同的作用,有助族人了解自身起源、歷史與傳統,鄧族的族群意識傳承近千年,就是有賴於族譜凝聚起鄧氏共同的身份認同。對外,族譜能展示高門大族的家風,有助獲得和提升社會地位。錦田鄧氏對是次族譜捐贈儀式極為重視,足見時至今日,族譜對鄧氏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從入粵一世祖說起
錦田鄧氏的鄉親父老,以至年輕一輩均對鄧氏的歷史爛熟於胸:鄧氏入粵一世祖漢黻公於北宋初年卜居錦田,開枝散葉、落地生根;四世祖符協公又在錦田圭角山下創建香港最早的書院——力瀛書齋;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侵宋,時任虔州(今江西贛縣)知縣的七世祖元亮公奉詔勤王,救得宋室宗姬;八世祖惟汲公與宋室宗姬(皇姑)結親,獲追贈「稅院郡馬」等歷史,至今鄉親仍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實應歸功於歷代族譜的系統記載與傳承。
新界宗族歷史源遠流長,研究新界族譜亦有助認識中國傳統宗族社會的源流歷史及發展足跡,一窺古代香港社會的面貌。屯門《陶氏族譜》中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清代,屯門陶氏在當地擁有大片鹽田,並種蔗製煉蔗糖,陶屯谷公以蔗糖五缸一棟,由屯門排至錦田;錦田的鄧連光公則以白銀五元一筒,由錦田排至屯門,這個族譜中的鬥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當時新界的經濟形態與不同宗族、村落之間的關係。
◆蔡兆浚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地名部類及附錄部類》責任編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