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喬布斯曾說他特別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內心鬆弛,心態開放,更注重自己能獲得成長的東西,即使被他人冒犯,也不易受情緒干擾,為了捍衛「面子」、證明自己沒有錯,形成無謂的人際消耗。近來流行一個詞「鬆弛感」,倡導現代人學會減壓,少一點焦慮,以更為放鬆的姿態面對生活。我覺得喬布斯的這段話,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對「鬆弛感」作出的啟發性解釋。

鬆弛感是一種物理意義上分離,讓人從焦慮緊繃的情緒狀態中走出來,回歸到人本性的舒適區。但說來簡單,卻不容易做到。尤其當今這個時代,由各種變革釋放出來的慾望,蒙蔽誤導了許多嚮往美好生活但又處在混沌探索階段的善良人們,於自我施壓下,個人的幸福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其實就像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裏說的:「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找到成功以及金錢交換之外的人生意義,是鬆弛感的一大關鍵。

我很喜歡的英國作家毛姆,就是一個鬆弛的人。文人大多自負,很少有承認自己不如人的,毛姆卻坦然承認自己的局限,在想像力和思想性上有所欠缺,他覺得最明智的做法是把寫作目標設定在自己的局限之內,「我不照自己的願望寫作,我照自己的能力寫作。」於是他四處旅行尋找寫作素材,別出蹊徑,從這一框架內抵達自己所能達到的最優秀境界。

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智慧,因為知識技能的增長、文化品味的提高、審美情趣的改善、理性良知的成熟,都需要人在經歷、體驗了許多具有陌生度的事情後才會得以實現。心態焦慮緊繃的人,會對逆向反饋非常警惕,從而忽略了正向反饋的信號。只有身心鬆弛,才能更為自然地洞察世界,諦聽生命的節律,有效地擴展思維空間。毛姆在寫作上獲得的成就,與他鬆弛平和、不矜不伐的心態,是密不可分的。

還有一種高境界的鬆弛感,是取得成功亦不驕狂,仍然保持身段柔軟,有很好的情緒節制能力。清末名士陸潤庠,以狀元入仕,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是宣統皇帝的老師。他曾微服冶遊,有流氓不知道他的身份,欺負羞辱他。過後有下屬得知此事,建議派人捕捉治之。陸潤庠卻笑稱事情已經過去,沒必要小題大做——人有了充分的底蘊,明白了「太陽底下無新事」的道理,心理建構的空間足夠寬廣,鬆弛感也是永久性的。

對於現代人來說,鬆弛感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及涵養智慧——學會減少現實中的比較,不從競爭成敗中尋找歸屬和意義感,降低時代慾望對人的異化,不讓得失的煩惱失控引發自我的瓦解,身心自然就能進入一種很鬆弛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