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這對科學家來說,體驗可能更深刻。如果不能觀察某件事物,就無法得到數據以加深對大自然的認識,亦難以判別不同理論的優劣。生物學家經常需要運用顯微鏡來觀察微小的生物結構,因此高解像度的顯微鏡,對他們十分重要。今次就和各位介紹一下,近年研究人員如何改善顯微鏡以便利更前沿的科學研究。
參考觀星閃呀閃 避開心臟跳又跳
如何在老鼠心跳的影響下觀察牠們的腦部活動,是一個很值得分享的案例。一般來說,顯微鏡只能有效地觀察細胞組織表面1毫米的地方;來自更深範圍的光線,會在到達顯微鏡的途中被各種各樣的細胞組織干擾,以致得到的影像變得扭曲。
老鼠的心臟每分鐘跳動近600次,令觀察的難度再增加,因腦部的血管及附近的細胞會隨着心跳而震動,令顯微鏡攝得的影像變得模糊。不過原來天文學家也一直面對相似的問題,即星光在到達地面之前會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干擾,因而在我們的眼中就變得閃爍不定,「一閃一閃」。為此,天文學家開發了調適光學 (adaptive optics)這種技術。
調適光學修正影像
有別於一般固定的望遠鏡鏡面,調適光學使用了可以改變形狀的鏡面,實時地根據大氣層的狀況調整鏡面的形狀,從而抵消大氣層帶來的影響。生物學家就將這個技術引用到顯微鏡之上,利用電腦實時地捕捉老鼠心跳造成的震動,繼而對影像作出相對的修正。憑着這個技術,研究人員成功深入老鼠大腦表層以下1.5毫米的地方,觀察到老鼠大腦中的海馬體。
看到特別新結構 原來調校有錯誤
在另一些研究中,生物學家需要顯微鏡捕捉轉瞬即逝的罕有事件,例如神經細胞在傳遞信息的時候,會將鈣釋放到下一個神經細胞的末梢接受器中。要觀察這些細微的活動,我們需要強烈的光線來達至較高的解像度。麻煩的是這些神經細胞的活動並不經常發生,如果我們將樣本長期放於強光之下等待稀有活動的出現,樣本極容易被強光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動用了兩套系統:一套用作低解像度的長期觀察;一旦樣本有什麼活動,另一套高解像度的顯微鏡系統就會啟動,利用強光詳細捕捉重要的時刻。
隨着對觀察的要求愈來愈高,運用電腦來輔助顯微鏡的應用也愈來愈多,用以延伸顯微鏡的功能。不過在應用這些新技術的同時,我們也要小心認證,確保我們得到可信的影像。比如說南非的研究人員Caron Jacobs就曾在觀察T淋巴細胞的時候,在顯微鏡中觀察到特別的蜂巢狀結構。不過Jacobs和她的研究夥伴知道,這樣的結構並不存在於T淋巴細胞之上,因此應該是顯微鏡技術還沒有調校好的結果。
為了讓科學研究更進一步,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更先進的顯微鏡技術,以求看得更細、更準確。當然在利用這些技術的同時,我們要善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判定得到的影像是否正確,而不是盲目相信儀器告訴我們的結果。
◆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