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在每年3月21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0,陽光直射赤道,晝夜長短相等。此後太陽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晝愈來愈長,夜晚愈來愈短。因為這一天晝夜平分,又是春季的90天之半,所以稱作「春分」,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後,燕子等候鳥從南方飛回北方;下雨時,雷電開始頻繁起來。此時,除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升至零度以上,嚴寒已去,氣溫回升較快。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草長鶯飛,柳綠花紅,一派明媚的大好春光。這美麗春色,也令詩人陶醉,寫出不少詠讚春分的佳句。如宋代徐鉉在《偷聲木蘭花·春分遇雨》中寫道:「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春分這天,詩人在濛濛細雨中踏青漫步,單見桃李爭妍,花開爛漫;放眼遠望,單見春山如黛,薄霧籠罩,朦朦朧朧,猶如仙境。寥寥數語,就將春分的美好刻畫得入木三分。唐代詩人杜牧在《村行》中寫道:「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詩人描寫的是春分時節鄉間的生活片段,字字句句流淌着鄉村的質樸與美麗,反映了春分節氣的靈動與生機。宋代大詩人歐陽修,觀察得更為細緻,他在《踏莎行·雨霽風光》一詞中寫道:「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樑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薜荔依牆,莓苔滿地……」詞中說,雨過天晴,風光無限,正是春分時節。千花百草,爭相明媚。畫棟雕樑,新燕成雙成對。玉飾的鳥籠裏,鸚鵡愁孤難眠。薜荔依着牆角,青苔滿地都是……詩人筆下的春分,就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美得五彩斑斕,其深遠的意境令人浮想聯翩。
春分時節,小麥拔節,油菜花黃,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產階段。在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農民們正忙着春灌,給小麥澆拔節水,施拔節肥,防禦晚霜凍害;南方則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此時也已經開始。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古詩中的「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等佳句,就生動地反映了古代春分植樹的情景。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春分也有着豐富的節日習俗,其中一個歷史久遠的重要習俗,就是祭日。祭日之俗最早源於周代,《禮記》中就有春分「祭日於壇」的記載。此俗歷代相傳,儀式頗為隆重。明代皇帝春分祭日時,有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等程序。清代祭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年份由官員代祭。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9項議程,搞得也很隆重。
除祭日外,春分還有一些習俗也頗具特色,其中主要有:
春祭。古時民間有春分掃墓祭祖的習俗,稱為「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吹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送春牛。民間春分還有送春牛圖的習俗。春牛圖是在二開紅紙或黃紙上印上全年農曆節氣,以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能言擅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俗語,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妙語連珠,說得主人快樂給錢為止。這些言詞雖然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此俗又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吃春菜。 在嶺南一帶,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春分這天,全村人都去田野裏採摘春菜。將採回的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俗諺說:「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人們以此來祈求家宅安寧,身體健康。廣東陽江婦女則會在這天到山上採集百花葉,弄成粉末與米粉和在一起做湯麵吃,相傳可以清熱解毒。
豎蛋。過去民間還有春分豎蛋的習俗。豎蛋也稱「立蛋」。過去每到春分這天,人們會選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放在桌面上。如果能將蛋豎立起來,就算是成功,以此來乞求吉祥如意,慶祝春天來臨。
逐疫氣。在安徽南陵一帶,有春分逐疫氣習俗。春分黃昏時,鄉村的兒童會爭相敲擊銅鐵響器,以此來驅逐瘟疫。此俗各鄉還有不同的名字:東鄉叫「逐厭氛」,北鄉叫「逐疫氣」,南鄉叫「逐毛狗」,西鄉叫「逐野貓」。
此外,春分還有釀酒、踏青、放風箏、黏雀子嘴等習俗。這些習俗,儘管各不相同,但都染着亮麗的春色,從中也都能品嘗到濃濃的春的味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