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發表網誌指出,大嶼山環境獨特,坐擁豐富天然及文化資源,特區政府一直按《可持續大嶼藍圖》內「北發展、南保育」的總體原則,推動大嶼山可持續發展。她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嶼辦)已於本月開展可行性研究,進一步探討在大嶼山的東部及西部加強交通基建,以改善大嶼山的南北接駁,以及探討在大嶼山中部重新利用和改善舊東涌道,預計2025年年中完成研究。她指政府亦會分階段於嶼南道、羗山道及大澳道等路段,擴闊部分路段或進行行車道路彎位等較小型改善工程。
甯漢豪:保育發展可並存
甯漢豪指出,有人可能認為推行保育工作是「保存自然環境,什麼也不去碰」,但其實保育與發展是可以並存。她引述嶼辦工程師李丹及保育事務主任周慶賢指出,該辦事處的保育措施和計劃十分多元化,除鼓勵公眾認識南大嶼豐富的天然、人文資源、歷史等外,還推動可持續休閒康樂活動、生態旅遊等,既加強公眾的保育意識,亦可活化鄉郊地區,帶動經濟,令村民與訪客受惠。
她舉例,水口灣擁有非常獨特的生境,孕育了多種泥灘生物,亦吸引不少訪客前往掘蜆。為免過度掘蜆影響水口的生態環境,嶼辦自2020年開始聯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推行水口海岸保育計劃,透過社區參與及教育活動,讓市民認識水口灣珍貴的自然資源及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掘蜆,並舉辦工作坊聽取持份者意見。
曾參與有關活動的水口士多東主陳先生表示,自計劃推行以來,市民的保育意識顯著提升,不少訪客都遵守掘蜆守則,不會帶走細小的蜆隻,有些家庭更會把掘到的蜆隻放回原處。
此外,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10億元大嶼山保育基金,兩輪申請合共批出31個保育項目,用以支援落實大嶼山保育工作,提高社區對保育自然及文化歷史的意識,亦期望有更多團體及人士一起參與及支持基金的保育工作。
嶼南研設住宿設施
基金亦資助多項文化歷史保育項目,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於大澳開展的「大澳漁民社區歷史保育計劃」。計劃負責人張兆和教授表示,他們特別開設的「大澳漁家影像館」,體現了他們與鄉委會、地區組織、大澳居民和一些青年藝術家多元協作的成果,希望透過模型及微紀錄片,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一輩知道更多大澳漁民的歷史、宗教節日及文化習俗。
嶼辦亦致力推動可持續休閒康樂及相關配套設施,包括正探討在南大嶼合適地點設立優質旅舍、主題營地等住宿設施。
甯漢豪表示,由於部分有意在大嶼山營運小規模營地、露營車的經營者不熟悉申請許可和牌照的準則,因此該辦事處正主動協助有關經營者與相關政府部門跟進,希望提供一些成功實例予其他申請人參考,以帶動私人優質旅舍及營地在大嶼山好好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