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新界東南立法會議員林素蔚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發展局一月底公布在距離將軍澳維景灣畔以南約一公里處的132區填海,建立混凝土配料廠、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建築廢料處理設施、海上垃圾收集站、無污染大型電力設施等六項公共設施,受到居民強烈反對。她與居民代表屢次要求局方把厭惡性設施遷往遠離民居的地方,及建議將部分設施搬入岩洞或離島。

林素蔚:無須集中建在一處

林素蔚引述發展局的回應指,132區靠近港珠澳大橋和陸路交通要道,便利這些公共設施運作,但她認為,將這些設施集中建立在民居附近絕對不理想:「厭惡設施距離民居僅1公里,污染物容易積聚不散,損害居民呼吸系統健康。居民日後亦需長期承受噪音交通和環境污染等滋擾。」她理解政府設立這些公共設施的必要性,「但其實不需要全部集中建在一起。」

她和居民代表建議將混凝土配料廠、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等可能會產生臭味、污染空氣、及高噪音設施,另覓選址興建,「我們建議將這些設施移至已荒廢的鯉魚門舊石礦場位置,以岩洞方式處理。或者改為在將軍澳第137區以南的鐵篸洲填海,那兒與民居相距較遠,對居民影響小很多。」

林素蔚表示,居民原先十分歡迎137區的發展計劃,「137區居民長年忍受每日數千輛重型垃圾車出入造成的噪音,以及垃圾車和堆填區造成的異味,現在終於有望結束。想不到又在更近的132區重新開始『噩夢』,當然強烈反對。」她們早前收集超過3,300名居民意見,超過99%人反對在132區填海,以及設立6個厭惡性公共設施。

發展局稱設施需臨海運作

發展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相關的填海方案時解釋,部分公共設施是為區內人口服務,亦有需要臨海運作,局方聽到居民和議員意見,在下階段作詳細設計時,研究將部分設施遷入岩洞,以縮減填海面積。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早前在立法會上表示,有需要在區內設置這些公共設施,例如混凝土廠,因混凝土不能長途運輸,且該區將來會有很多新的發展項目,需要就近設立混凝土廠。

對居民反建議改為在鐵篸洲填海,土拓署東拓展處處長梁中立早前表示不可行,因為該處對出就是公共航道,在填海設立這些設施,會影響航道及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