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的硬木家具現時價值連城。資料圖片

中國明清家具如今已受全世界所關注,這不得歸功於名聞遐邇的文物專家王世襄撰寫的《明式家具研究》,王老除了是第一位系統研究明式家具的中國人外,其著作還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相繼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其研究甚至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頒發最高榮譽獎,藉以表揚他在推動文化的傑出成就。有論者認為,王老著作的重要意義在於令中國傳統家具從過去數百年無人問津,躍然昇華至藝術及文化的層次。

筆者最初亦信服上述觀點,然而翻查相關書籍,發現歐洲人出於對異域文化的欣賞,曾先後兩次出現研究中國家具的風潮。

第一波是在1688年,英國的John Stalker和George Parker在倫敦發表的《A 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內容是指導家具製作者如何調漆、髹塗、描金、拋光和繪畫等。這個時期研究者的內容偏向介紹性或推測性,嚴格來說不算是有系統的論述。

第二波則來自19世末歐洲研究者,大多是外交官、古董商、博物館館員以及藝術品收藏家。後者與前者的最大區別在於系統展開論述中國家具。

先由駐華使館的英國醫生卜士禮(Stephen W. Bushell)於1904年發表的《Chinese Art》開始,法國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圖書館館員莫里斯·杜邦(Maurice Dupont)撰寫《歐洲舊藏中國家具實例的圖冊(Chinese Furniture A Series of Examples from Collections in Europe)》包含55件家具,更清晰說明中國(明清時代的髹漆)家具是謹嚴、樸素、特別奇特的裝飾的結合,而在更遙遠的古代,中國家具大量使用金銀珠寶而極盡奢華。

另一位重要研究學者艾克(Gustav Ecke)出版了《中國花梨家具圖考(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一書,以獨特建築特徵如箱式結構與架式結構來說明硬木家具的美感。氏著在美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令部分博物館遵從這種中國家具收藏的範式而建立。艾克甚至認為中國家具在明初達至頂峰,而到17世紀邁向消逝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美國納爾遜美術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的史克門(Laurence Sickman)發表了一篇《The Chinese Classic Furniture》,清楚闡明古典一詞對於描述傳統中國家具是恰當的,因為傳統中國家具的基本結構直接繼承古代,並且具有在任何藝術或文化中古典風格所必備的謹嚴、均衡、清麗、莊重的特徵。

他甚至指出,中國下層社會保留了民間家具的傳統,這一傳統起源於遙遠的古代,並且從木建築法式中學到了結構的簡單和比例的完美;經歷各種時尚和潮流,中國古典家具在幾個世紀始終沒有很大的變化;民間家具中用硬木製作的家具,通常為文人和官僚階層所喜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概括的結論,就是早在王老的扛鼎之作面世前300年的西方研究者,已開始注意明式家具的研究,儘管各時期不同學人對於中國家具背後的認知系統有所迥異,憑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更可以說明中國明清家具在西方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

同時,這亦說明硬木家具早已外銷至歐洲,深受當時的外交官、古董商、博物館館員以及藝術品收藏家青睞。

由此可見,明清家具是一張馳名世界述說中國故事之名片,由來已久。更遑論在著名拍賣行個別家具價值連城,數字之巨令人咋舌,這稱得上中國文化的驕傲。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