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到政府總部請願,促請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優化本港藥物註冊制度。(受訪者供圖)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今日(15日)向醫衞局局長提出質詢,以了解新增四個CPP列表國家(中國、韓國、新加坡、巴西)後能成功在港註冊的國藥情況,並到政府總部請願,促請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優化本港藥物註冊制度,包括考慮將2張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減為1張,或仿效澳門做法盡快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新藥物在港註冊,以縮減註冊時間;同時可研究長遠與內地政府合作,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等。

過去,本港新藥註冊制度採用「第二層審批」,即申請在港銷售或分銷的新藥須現在美國、英國等32個列表國家或地區內,取得兩個或以上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才可申請在港註冊,惟一直以來中國卻不在列表國家之內。去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公布優化制度,把中國、巴西、韓國及新加坡等四地加入列表國家之內,但工聯會卻發現所謂的優化根本未完全拆墻鬆綁,就是規定取得這四地CPP的藥物,必須取得一張來自原來32個表列地區的CPP,令人質疑此舉反而加重了國藥申請註冊的難度。

工聯會到政府總部請願,促請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優化本港藥物註冊制度。(受訪者供圖)

陳穎欣指出,歡迎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終於在上月23日通過,由當日起新藥物註冊可持現行36個參考國家中任何兩個或以上的CPP,包括中國及其他三個增列表國家。但她認為本港要追趕發展落後、惠及病人,有關制度仍需要進一步鬆綁,包括將兩張藥劑製品證明書減為一張,或仿效澳門做法盡快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新藥物在港註冊。長遠而言,特區政府亦應考慮與內地政府合作,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

陳穎欣建議,將兩張藥劑製品證明書減為一張,或仿效澳門做法盡快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新藥物在港註冊。(受訪者供圖)

陳穎欣舉例指出,目前本港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不多,而且藥物費用昂貴,對病人造成不公。以大腸癌為例,內地已研發出創新藥物,並獲國家藥監局批准內地上市,顯示該藥安全有效,而且該藥納入醫保處方藥集內,合乎內地病人的負擔能力。惟由於此藥未能符合本港藥物註冊要求,令本港病人眼見有藥卻沒得用,尤其本港晚期大腸癌病人,在一二線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只能透過「指定病人」方式自費恩恤使用,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