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口罩令撤了,一如預期,很多人仍然戴着它,除為健康考慮,還有個習慣和情感因素。畢竟,它陪伴了我們3年!這3年,很多人和事在悄悄變。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工作模式都在變。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人類的情感記憶。

當下,各行各業正摩拳擦掌,想方設法把由病毒奪去的時間和財富掙回來,但人們在迎新的同時,還是來一場懷舊:回頭看一看。對很多香港人來說,豈止是「3年」,而是「10年」,甚至是兩個「10年」:2003到2023年是不簡單的兩個「10年」,也是另具意義的「20年」。

比起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沙士」,這次的新冠疫情肆虐要嚴重得多,不但時間長,死亡人數更多,而且,相對來說,人們感到無奈,沒那麼多怨聲。那是經歷的勝利。經歷教曉了我們:從前無論多麼美好,永遠只屬於記憶,卻代替不了今日的現實。坦然面對和接受,才能克服之。

去年看香港文聯主辦的文藝晚會《鐘聲迴響》,我前後寫了4篇文,看似履行職責,實為有感而發,由衷想說。有人說︰「你寫的比演的好。」我居然毫不謙虛地照單全收。因為,我是真的感動,不是因為「劇情」,那是綜合晚會,雖然編導們嘗試以說故事方式將各場幕串連起來,但那畢竟是來自不同藝術團體、臨時組合起來的百多人隊伍。

當中是有代入感的,尤其是看到「光影」一幕,屏幕上投射着一個個似曾相識的鏡頭,那是曾經那麼熟悉、親切的面孔。當譚詠麟唱着已故歌手張國榮的《當年情》走上舞台時,我知道,不少觀眾在流眼淚。還有那場由當年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移植」過來的片段,同樣引起共鳴。

那是兩個「10年」前的事,當時從電台電視中傳來的「死傷數字」猶如催命符般令人恐懼,當中最令人撕裂的就是張國榮那猶如拍電影般的「縱橫一躍」。我得承認,這種感動兼感觸令我在綜述時帶有個人情感,或有偏頗,卻心安理得,因為真實。

很快,香港人會展開一場記憶之旅:紀念兩位天王巨星(張國榮和梅艷芳)逝世20周年!生活中,有些人走過你的生命,有些事在你的身邊發生了,不一定都美好,甚至留下缺憾,但隨着歲月洗禮,傷口痊癒之後的疤痕卻是光滑的。這是千帆歷盡之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