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有名的送別詩。當時王勃客居長安,他的一位摯友要遠赴蜀中為官,因而寫下此詩為其送別。詩人胸襟廣闊,心態樂觀,借此詩慰勉友人,即使離別也無須過分傷感。
全詩一開始就寫得氣象闊大,為離別營造了一個寥廓的背景。第一句寫自己送別之地,第二句寫朋友客遊之處。雖然路途遙遠,風煙杳渺,卻不見一點衰颯之氣。
第三、四句寫客中送客的情景。王勃客居長安,而友人又將要入蜀,所以說彼此「同是宦遊人」。面對分離,本來非常容易引起感傷,但他卻寫得意氣豪邁,沒有半點悲傷的情調。
第五、六句道出空間阻隔無損彼此友情,為友誼賦予了超越空間的意義。詩人與友人是感情深厚的知己,自然心意相通,友情不會因時空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離別就沒有什麼大不了,這也自然引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二句。
末二句中,「歧路」二字含義豐富,既可明指分別時的岔路,也可以暗喻人生面對的種種困惑。在這樣的情境下,詩人提出無須像年輕男女離別時那樣傷心流淚,可見其胸襟是多麼廣闊,心境是多麼樂觀。
「悲莫悲兮生別離」。在中國古代,寫離別的詩非常多,大都充滿悲傷的情調。此詩卻奮發昂揚,在眾多的別離詩中別樹一格,既寫出了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也抒發了曠達豪邁的胸懷。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傳誦千古的經典名句。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任貫中先生撰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