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數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例子,莫過於戰國初年,秦國的商鞅變法。這場變法的主角商鞅,約生於公元前390年左右,有關他的身世,後人了解不多,只知他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原以衛氏為姓,故稱衛鞅。而按照當時封建貴族的習慣,國君的兒子往往稱為公子,而公子的後人(或國君的孫子)則稱公孫,而其後人常有以公孫為氏的。據《史記》記載,衛鞅亦曾以公孫為姓。至於商鞅一名,是他入秦後,協助秦孝公改革,獲封為商君後,才使用的名稱。
據《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少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是指戰國初期那套講究建立和鞏固國君權威的「法家」學說。不過商鞅也曾向魯國人尸佼學習雜家之學。實際上,他對戰國中期以後的各家理論都有一定的認識。公元前365年,衛鞅離開衛國,前往稱雄當時的魏國尋求發展。
戰國初期的魏國,在被後世奉為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主政下,進行了政治、社會、軍事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改革,並且取得良好成績,因而稱雄一時。而衛鞅入魏之時,李悝雖離世已久,但其作品《法經》的餘教和影響尚在。所以,衛鞅入魏後,能進一步研究法家思想和理論,以至完善其自身主張都有正面幫助。
到魏國後,年約22歲的衛鞅在友人引薦下,得以投效採《法經》為本的魏相公叔痤門下為御庶子(類似私人參謀的僚屬)。可惜公叔痤於戰勝韓、趙聯軍後得到重病。據說魏惠王(即梁惠王)往探望公叔痤時,後者向惠王推薦年輕的衛鞅,以為奇才可用之,否則應殺之,以免為別國所得。及後衛鞅輾轉得知此事,曾私下向友人說,魏王不聽從公叔痤擢用他的建議,亦自然不會因此而殺他的。果然公叔痤去世後,衛鞅在魏國變得投閒置散,適逢秦國新君孝公即位,下令求賢,衛鞅決定離魏,並持其所得之《法經》入秦求用。
《史記·商君列傳》載,衛鞅入秦後,透過引薦,很快便獲得孝公的接見。史載衛鞅第一次晉見孝公時,以「帝道」,即道家學派的政治帝王之說,游說孝公,但孝公對此毫無興趣。其後在第二次會面時,衛鞅改以「王道」,即儒家之學解說,孝公亦不願聽取。
直至第三次晉見時,衛鞅才以「法道」(一說「霸道」),提出「強國之術」在變更法制,修治刑律,以賞罰的辦法來獎勵農民發展生產和激勵將士在戰場上出死力等見解。年輕的孝公對這派理論大感興趣,並計劃按照衛鞅的有關主張來進一步深化其父親(秦獻公)未完成的改革工作。
這裏順帶提出一極不合常理的地方,就是司馬遷筆下商鞅在經歷了兩次游說失敗後,竟然仍有第三次機會晉見秦孝公。這樣,商鞅別無他選,只好提出「法道」理論,但卻意外獲孝公採納。司馬遷的用意明顯是帶出商鞅原先對「法家」亦沒有太高期望,「道家」與「儒家」學說,才是商鞅心中富國強兵的首、次選擇。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