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代表」反映「人民心聲」 增港人建言獻策機會
新當選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3月將帶着「人民心聲」到北京參會。「人民代表」是她的新身份,也意味着她有了新使命,除了繼續跟進之前擔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就關注的議題外,她要求自己有新突破,包括要接觸不同界別,了解他們的心聲,做「人民心聲」的代表。凌友詩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在與香港公務員團體的接觸中,對方希望增強對國家認識的迫切願望令她感動,她決定反映他們的心願,進一步助力培養香港公務員對國家的感情、增強他們的效忠意識。◆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沈清麗、康敬
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凌友詩雖不是第一次出席兩會,但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卻是首次。在即將啟程到北京開會前,她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心情很興奮,「全國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人民代表是一份很厚重的責任、託付和使命。」
當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近3個月以來,凌友詩一直在思考,有什麼是既符合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又能夠為香港市民造福的事情。作為台籍人士和文化研究界的學者,凌友詩一直關注兩岸關係議題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議題。身份轉變後,她希望再有突破,於是積極與香港業界接觸,聆聽他們的需要,反映他們的聲音。
欣賞公僕團體熱心關注國家
香港公務員總工會日前與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會面,討論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務員角色、職能和現行制度下需要改善的地方。參與會面的凌友詩說,感受到這些公務員很真心、用心地表達了他們很想增加對國家認識、促進公務員對國家認同的心願,「這令我覺得很鼓舞,他們這麼有心,我應該去呼應、反映他們的訴求,他們的訴求基本上是希望增加培訓的課程,希望能安排到內地掛職。」
凌友詩認為,若香港18萬公務員全部安排培訓掛職,短時間內未必能完成,如果單純去內地培訓、聽課似乎對他們了解國情亦未必足夠。建議深化公務員對國家的認識和對國家的效忠,「這也是促使公務員隊伍人心進一步回歸的方式。」
她認為,香港回歸祖國後,對公務員愛國情懷的培養不足,雖然香港已有一些愛國者,但仍要繼續培養年輕一代,而當前「愛國者治港」的環境,為進一步推動有關工作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承諾每月見一次業界代表
為了更好地反映民意,凌友詩承諾,每個月見一次業界代表,「這五年我都可以見完(香港選委會40個界別分組)。」她透露,自己並出資聘請研究助理,這些都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好地履行職責。
人物名片
凌友詩
職業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公職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婦聯執委
◆全國台聯特邀理事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與創意中心校職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台灣法研究中心校職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