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燒烏巢、斷軍糧之法,在艱苦惡戰中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強敵敗走,曹操擄獲袁紹大批物資、財寶、文檔,包括很多袁軍往來公文,以及一些絕密資料,當中包括很多漢室甚至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與他來往、勾結、交心的信件,全都來不及銷毀,落入曹操手中。
袁紹一向比曹操強大,朝廷或地方上的一些官員,往往跟袁紹保持聯絡和關係,以便日後袁紹掌握朝廷時,自己也有退路。不過,今天這些信件都可能成為通敵的罪證,這難免使很多人擔憂。
對此,曹操先令人將這些信件集中起來,不准任何人翻閱,跟着當眾一把火把它們都燒了。他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即當日連我也不能自保,何況你們呢?
曹操此舉讓很多人放下心頭大石,也看到他的胸襟,更表現了他那長遠目光和偉大志向,跟他日後所寫的《觀滄海》和《龜雖壽》所表達的抱負如出一轍。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一代風雲人物袁紹病逝,但他留下的集團仍有很強的實力。他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等還控制着河北四州,又勾結烏桓人和南匈奴,實力非同小可。只不過他們兄弟互相攻伐,並不齊心。所以曹操要整合力量,準備充足,才可一網打盡他們。
跟着幾年,曹操推動了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如修建運河,基本上用運河連結了華北地區的多條河流,編織出一個縱橫交錯、可通互聯的河道網絡。這樣,對調兵運糧,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場精心準備、勢在必得的遠征開始了。曹操親自率軍,去的時候辛苦,道路崎嶇,又寒又旱。打得也兇險,經常面對數倍的敵人。贏得也辛苦,怎知回程的路更不好走,甚至要殺馬充飢。
這使得曹操有很大感觸,遂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全文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一首四言詩,乃《步出夏門行》組詩的第一首 。《步出夏門行》是漢樂府的曲牌,而「夏門」是漢代洛陽城北門之一,「步出夏門行」的意思是說緩步經過洛陽城北門時所吟作之歌。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共五首,包括《觀滄海》、《艷辭》、《冬十月》、《土不同》和《龜雖壽》。
《觀滄海》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作。見大海如此浩渺,碣石矗立,樹木叢生。這時,風聲颯颯,海上波濤湧起,他不禁就以滿腔激情,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他描繪了河山的雄偉壯麗,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此時此刻,他立在碣石之旁,看着海水、島嶼、草木,聯想到日月運行的規律,他不再是披甲執戟、號令三軍之統帥,而是一位詩人。那是他深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又歷經百戰,積累不知多少的生榮死哀,才有這樣的體會。
十多年來他經歷的事,對他原有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今天大軍消滅了袁氏集團、平服了胡人,心中大快。臨高遠眺,大有俯瞰人世、君臨天下之感。他就把思古之幽情,寫出他另一篇名作《龜雖壽》。全文是: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大意是:神龜雖然壽命很長,但猶有終結時;騰蛇儘管可以乘霧飛行,但終究會化為灰土;衰老的千里馬就算躺在馬棚裏,而牠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的;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也有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而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由這首詩,可看到曹操的自信。正如人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短,卻可以決定自己生命的「厚度」。他就以有限的生命,來作無限的功業。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