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應明《菜根譚·前集》第45條曰:
人人有個大慈悲①,維摩②屠劊③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④茅簷⑤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⑥千里矣。
有關人心本性,歷來眾說紛紜,如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荀子主張「性惡」,但都不是主流說法。總體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皆傾向認同孟子的「性善」說。
孟子認為,人生來有最基本、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他在《孟子》一書舉例,人如果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裏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小孩子的父母,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污名,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慈悲善念。
孟子堅信,人天性善良,故「人皆可以為堯舜」。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序說》引程頤說:「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三字經》首句開宗明義曰:「人之初,性本善。」均可證「性善說」的重要意義。
《菜根譚》言「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明確表示人人都有一副大慈大悲的心腸,菩薩與屠夫、劊子手之間並無兩樣,其論正與孟子之說一致。引申而論,住金屋還是茅屋,其實毫無意義,因為相對外在形式的追求,我們更應該作內在的反省,找回人心的根本——良知善性,做一個善良的人。可惜,人們往往被私心欲望所蒙蔽,被利益衝昏頭腦,事事斤斤計較,忘掉了自己本有的慈悲善心,自然領略不到人生的純真情趣。
這一人生道理,放諸世界皆通,除了《菜根譚》等中華古籍重視外,西方也有不少以此為題的文學作品。舉例而言,歐洲自經歷文藝復興後,人們深信理性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實存的基本問題,於是又發展出啟蒙運動,社會彌漫着理性主義,強調對科學、對知識的追求。這一時期的西方文學作品,有不少作家都借用了有關浮士德的民間傳說以說理,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為了追求永恒的知識,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
浮士德追求理性知識,本無不妥,但物極必反,過分追求理性,不惜出賣靈魂,便已再無理性可言。德國作家歌德亦以此為題,寫出了其經典詩劇的代表作《浮士德(Faust)》,名垂千古。不過與其他以浮士德悲劇收場的文學作品不同,歌德在故事結局中,描寫浮士德通過懺悔,最終得到神的救贖,戰敗了魔鬼,發人深省。
人生在世,或許就如《菜根譚》所言:「人人有個大慈悲。」但受到一己私欲影響,加上種種心魔誘惑,許多人不知不覺便走偏了路,遺忘本心。不過,只要能夠反省己過,明心見性,依然可以覺悟,重新體會「處處有種真趣味」之理。《菜根譚》的語錄,不單單是理性知識的提醒,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啟迪,值得深思回味。
譯文
人人都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維摩居士與屠夫、劊子手之間並沒有不同。人間處處都存在天真自然的生活情趣,金屋與茅舍的本質也沒有差別。只是人們往往被私心欲望所蒙蔽,即使慈悲心與真情趣近在咫尺,也會當面錯過,遙遠得有如千里那樣。註釋
① 大慈悲:佛家語。《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② 維摩:即維摩詰,印度大德居士,與釋迦同一時代,精通大乘佛法,世稱菩薩化身。
③ 屠劊:屠夫與劊子手。
④ 金屋:指華美的屋子。
⑤ 茅簷:茅屋。簷,屋簷。此代為房屋。
⑥ 咫尺:周制以八寸為咫,十寸為尺。此用以形容距離極近。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